第14章 儒家智慧:克己復禮(1 / 3)

小說:明空心語 作者:明空如月

7、他山之玉——對傳統心性智慧訓練方法的借鑑和運用

對於安住視角、融入視角、靈活運用視角的訓練,儒釋道傳統心性智慧訓練中的很多方法皆可借鑑並化用到視角學實踐訓練中,只要在此過程中以“超級視角”為核心進行安住、融入以及靈活運用,那麼諸多方法皆可成為視角學實踐訓練方法。

1)對儒家心性智慧訓練方法的借鑑與化用

儒家的各種訓練方法,如果只看表面的話會感覺非常繁雜,但其實所有的儒家訓練方法——也叫工夫,都有一條核心主線,即圍繞儒家心性之本體【仁】來進行的,所有的工夫都是為了見到【仁】、安住於【仁】、融入於【仁】、匯歸於【仁】、妙用於【仁】。【仁】即是儒家之道體,而非在【仁】之外別有他道。儒家,人之需也,以仁為本,以仁為道。仁本,即人本也。仁道,即人道也。在儒家看來,若無仁,則非人。仁是人之精神、魂魄、性命也。

儒家與佛道兩家最大之不同即是立足於人、立足於人生、立足於人間,以“仁”為道,育化群生,使心歸仁,使人歸仁,使民歸仁,使家、國、天下歸仁。歸仁,即是歸德,歸德即是歸道。

人能歸仁,即可迴歸於與天地萬物同心同體的至善化境。

何為仁?子曰:仁者愛人。這種愛是從道之本體而生髮的仁愛之心。若以佛家語言來說,即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仁。如此之仁,才是無限廣大之仁,才是仁道之仁。

仁者愛人,愛人才能成仁。反過來說,愛己則不能成仁。而成仁才是真正的愛己、為己、成己。

仁者無私,仁者無我,仁者無懼。由是,方能愛人、愛家、愛眾生、愛國家、愛天下。

以人為己,以家為己,以眾生為己,以國家為己,以天下為己,仁之愛之,仁可成也。

所以,在儒家工夫中,【克己】即成為非常重要的實踐訓練要訣。

A、克己復禮

作為心性智慧實踐訓練的【克己復禮】,首先是在內心層面進行的訓練,然後才能擴充套件到日常生活中的對境訓練。不僅【克己復禮】之法如是,儒家所有工夫都是如此——皆以“內聖”為本,而以“外王”為用。

何為【克己】?何為【復禮】?克己就是復禮,復禮就是克己。禮者,敬也。

這裡的【禮】,即是【尊德性】。復禮,即是復歸於仁。仁是本體義,禮是對仁之本體的禮敬、尊敬、遵守、尊崇。復禮,即是復歸於仁的工夫,即實踐、踐行、訓練、習練。

那麼何為【己】呢?所有不合於【仁】的語言、行為、思想、意識、觀念,甚至包括情感,皆是【己】。【仁】是無我的,是無私的,是無己的。【己】則代表了自己、自我、自私、私慾以及基於此基礎上而產生的所有一切生命活動。

那麼如何才能【克己復禮】呢?

這就需要立志求仁。求仁則得仁。【吾欲仁,斯仁至矣。】

儒家常言“君子”、“大人”、“儒者”、“仁人志士”等皆是以“仁”為志向,致力於追求【仁道】之人。

只有“志於仁”,才能禮敬仁道,才能主動地、自覺地、有意識地以“仁”為標準要求自己,警覺自己,反省自己,修正自己,不斷地【克己】以【復禮】而【歸仁】。

具體的實踐中,就是要時時警覺自己的思想與言行,是否符合【仁】的精神——【仁者愛人】,以在人際關係中主動地踐行儒家道德行為規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在人格修養上不斷培養“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的仁者之品格等等。

克己,主要為剋制、約束、減少自己的私慾以及所有不符合“仁”之精神的思想與言行。

復禮,主要是恢復、復歸於“仁”以及符合“仁”之精神的思想與言行。

克己復禮為先秦儒家工夫訓練的重要方法。

對於此方法,對於“超級視角”的實踐訓練有什麼樣的借鑑意義呢?

首先,克己復禮,以及所有的儒家工夫論,皆以“內聖”為根本,然後擴充套件到“外王”。

對於超級視角的訓練同樣如此。視角學的應用範圍雖然可以說無所不包,能夠適用於人類一切認知與實踐活動,但其根本,仍深植於生命的內在,並直達生命之終極本體。

因此,視角學的所有實踐訓練皆從內在訓練開始,然後逐漸延展到外在,以內統外,以內御外,最後達至內外一體。所以,視角學訓練同樣是先“內聖”而後再“外王”的過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