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氣?”
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
關於這段話,同樣立足於“仁”之本體解讀如下:
公孫丑問孟子說:請問夫子您所擅長的是什麼呢?
孟子回答說:我善於了知言語的深義,亦善於存養自己生命內在本有的浩然之氣。
公孫丑又問:請問什麼是浩然之氣?
孟子回答說:語言很難說清楚。它是一種生命內在本有的能量,這種能量無限廣大,無限剛健,以純正的直心存養它,就不會損害它,它就會不斷增長,直至充盈於整個生命、整個世界、整個天地宇宙。在存養它的時候,還需要讓自己的心始終合於仁之義、仁之道,如果做不到這樣,它就會軟弱無力。這種生命能量,是在不斷積累、凝聚仁之道義的過程中產生的,非造作勉強地行於仁義而產生的。如果言語和行為有虧欠於仁之道義的地方,這種能量就會衰弱。正是因為如此我才會說,告子這個人尚未真正了悟到仁的真義,因為對他來說,仁之道義還在他的心外,還沒有真正進入他的內心。對於仁道、仁德、仁義以及基於它們而產生的浩然之氣,必須要以在生命中真實地見到、體會到、體悟到、體證到的根本事實為基礎而存養之,而不要以自己的個人知見和設想去修正它,要一直存養於心中而不要忘記它,同時也不要以造作的心去助長它,因為這些都會對它產生損害。
透過深入體悟孟子所說的“浩然之氣”,就可以明白,其實“浩然之氣”是一個仁者始終堅持以仁之道、仁之義克己復禮、誠敬修身、存仁心、養仁性所表現出來的氣概、氣象、氣節,因仁之廣大浩瀚而氣象廣大浩瀚,因仁之無限光明而氣象無限光明。
浩然之氣,即是浩然正氣,即是正大光明之氣——生命由內而外,皆充盈著仁之光明性德,廣大無邊,光明無量。
存心養氣之法,即是存正大光明之心,養正大光明之氣,盡正大光明之性,立正大光明之命,成正大光明之仁,彰正大光明之德。此心浩瀚無垠,此氣浩瀚無垠,此心光明無量,此氣光明無量,此心純一純正,此氣純一純正,此心周遍天地,此氣周遍天地。
此正是儒家之氣象也。此氣象正是仁的氣象,正是仁體、仁心、仁性、仁德的氣象。所以從根本上說,涵養仁體、仁心、仁性、仁德,才是“善養吾浩然之氣”的秘密所在。只是孟子在對公孫丑說的時候,以“善養吾浩然之氣”來表達而已。
心與氣,是一體之兩面,心為氣之主,氣為心之行。養氣即是養心,養心即是養氣,而養心則必歸於仁。
孟子所言“直養”者,深層含義即是“直養仁心”。“仁”之本體、本心、本性,無絲毫有為之造作,乃本然天真之體、之心、之性,只要始終存之不忘,養之以誠,養之以敬,便自然仁德日增,光明日長,乃至廣大浩翰,無量無邊。但有絲毫有為造作之心,不管是刻意地修正它,還是助長它,更或是忘記了它,都是對它的傷害。
從這裡可以看出,“直養浩然之氣”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其難度不在於浩然之氣本身,而在於“人心唯危”,人心的特性就是造作習氣深重,不是想要增加什麼,就是想要減少什麼,或者乾脆忘到了腦後,既要惟精惟一,專心專注,還不要有任何造作有為,不讓增,也不讓減,這種“直養”之法,反而難度最大。古人云,“直心是道場”,誠哉斯言!
另外,在體悟“浩然之氣”的時候,亦想到了孟子的另一段話:“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可以說,這是對仁者“養吾浩然之氣”的檢驗標準——不管生命處在什麼樣的境況下,心中的“仁”都始終堅定不移,富貴不能改變“仁”的本色,貧賤不能改變“仁”的本性,強大的外力威脅不能改變對“仁”的信仰,能夠做到這樣,就算是真正的大丈夫了。此之謂“浩然之氣”也。
那麼此存養浩然之氣的實修方法,如何運用到超級視角的存養中呢?一言以概之,“直養而無害”。將存養浩然之氣與存養超級視角融合為一,超級視角與浩然之氣的本體——仁,本自一體,超級視角是仁之至明慧眼,仁是超級視角之至善仁德,兩者合一則可以將“德性”與“智慧”的修行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互助互益。德性因智慧而更加光明,智慧因德性而更加善美——雖然其本體之善美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