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存養法(一):存心養性
存養,即存心養性,此法首倡於孟子。
《孟子.盡心篇》有明確記載——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對於這段文字,不同的解讀者各有其不同的闡釋。現從儒家“仁”之本體的角度解讀如下——
孟子說,能夠至誠而精微地在自己的生命內在體認“仁”之本心者,就能夠清晰透徹地了悟“仁”之本性。清晰透徹地了悟“仁”之本性,即是明白了生命中本有的大道本體。始終安住在“仁”之本心中,不斷涵養“仁”之本性,使其至善之德不斷豐滿,這就是對大道最好的踐行了。真正以“仁”為生命的仁人志士,始終保有一種“朝聞道,夕死可矣”的仁者精神,不論壽命長短,皆始終修心以仁、安心以仁、修身以仁、安身以仁,窮亦仁,達亦仁,生亦仁,死亦仁,始終以仁為生命之根、之本、之源,奉行仁道,躬行仁義,涵養仁德,以盡顯仁體、仁德、仁性之至真、至善、至美、至樂,此之為仁者之安立性命之道也。
透過這段文字的解讀,我們就會知道,【存養】法有個前提,就是已經見到了生命的本體——仁體,了悟了生命本體之性——仁性,從而始終如一地“存本心——仁心”、“養本性——仁性”,涵養仁德心性,並以此安身立命,踐行終身。對於安住於超級視角的訓練而言,剛好非常地契合。在見到了超級視角之後,不斷地存之養之就成了實修訓練的重點。而孟子的這段話對於如何存、如何養已經說得非常清楚明白,我們只需要將這種精神貫徹落實到自己的實修訓練中即可。
孟子所言,最重要的啟示即為,一定要堅定不移地立基於生命的本體、本心、本性而存之、養之,以之為安身立命處,再無更改,再無遷移,久久存養,即得大成。
對於存養之法,具體如何訓練呢?
其實也非常簡單。存養之法,不在於方法有多麼複雜、困難,而在於需要長期堅持。
存,即要時時存,處處存,一時不存,就相當於丟掉了性命的根本。所以但有所離,就立即警覺而存之——當下警覺,當下反觀,當下照見,當下存之,務必時時安住於本心之中,時時在,處處在。之前分享的“在嗎?在!”的方法即可以作為一種方便法而輔助存之。
養,即要在一切時一切境中不斷地借事煉心,借境煉性。使本心本性的智慧在磨鍊中不斷穩固、增長。對於超級視角來說,同樣需要在養中用,在用中煉,在煉中養。靈活應用超級視角的智慧觀照一切、應對一切,使其在解決各種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智慧方面不斷得到磨鍊和成長。
如此存之,如此養之,久久積累,功夫漸深。當能夠相對比較輕鬆地解決自己的個人生活和工作問題之後,就可以再次擴充套件應用到更為廣大的社會實踐和各個領域中去,如《大學》所說,修齊治平等,用超級視角的智慧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而當功夫訓練到至深而純熟時,“夭壽不二”的另一層含義就會顯現出來。
“夭壽不二”除了前面所說的含義外,還隱藏著更深一層的意義——即生命之本體、本心、本性,本自無生無死,本自無來無去,本自無夭無壽,本自超越生滅,本自超越生死。然僅明此理還遠遠不夠,必須透過紮實的涵養本體、本心、本性的功夫使此生命之真理變成生命境界之現實——生命之思想、觀念、言行、舉止,時時處處皆是此真理智慧境界的自然流露,無一絲一毫的虛而不實之處,才是真正的“成仁得仁”、“成道得道”。否則智慧無力,不能轉物,而總被物轉,不能轉境,而總被境轉,不能轉念,而總被念轉,那麼就不能真實地改造生命、昇華生命,徒知一些知識文字,又有什麼意義呢。
所以明本心、見本性固然重要,但存本心、養本性更加重要,只有存養工夫得力,才能真實地改造生命,改變命運。最終才能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我命由我不由天”才會從理想變成現實。
路漫漫其修遠兮,願與所有同道中人共勉!
E、存養法(二):存心養氣
在孟子的存養法中,除了“存心養性”外,還有一種“存心養氣”法。下面就說說這種修法。
在《孟子.公孫丑》中有這樣一段文字——
(公孫丑問曰):“敢問夫子惡乎長?”
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敢問何謂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