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緩緩地踏出嘉定伯府那扇沉重的大門,抬頭望向天空,深深地吸了一口略帶涼意的空氣,然後長長地舒出一口氣來。
此刻,他的心情異常複雜,剛剛親眼目睹了老丈人慘死在眼前的場景,這一幕猶如一把鋒利的匕首,直直地刺進他的心頭。
雖然知道自己的做法是對的,是在剷除毒瘤,但他的內心深處還是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一絲動搖。
畢竟,哪怕周奎再混賬,終究還是皇后的父親,自己的老丈人,他怎麼可能真的無動於衷呢?
然而,就在這時,那些曾經在三生鏡裡看到的恐怖景象如同潮水一般湧上心頭,讓他瞬間清醒過來。
他清楚地記得,當李自成率領著如狼似虎的大軍兵臨京師城下時,他心急如焚地敲響了象徵緊急召集的景陽鍾,希望能夠集合群臣共同商討抵禦敵軍的策略。
可是,令他絕望的是,那鐘聲在空曠的宮廷內迴盪,卻沒有一個大臣聞聲趕來。
因為,那些一直對他忠心耿耿的臣子們早已不堪重壓,紛紛選擇了自縊身亡,用這種悲壯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而剩下還活著的眾多大臣們,則大多正忙不迭地準備去迎接李自成的到來,妄圖在這個新建立的王朝中謀取到一個好的職位和前程。
他們絲毫沒有意識到,等待著他們的並非榮華富貴,而是李自成那令人聞風喪膽的拷餉夾棍。
每當回想起這些畫面,崇禎緊緊握住手中寶劍的手就會不自覺地又收緊幾分,彷彿要把所有的憤怒與不甘都傾注到這柄利劍之中。
同時,他的心腸也隨之變得越來越堅硬,宛如一塊冰冷的頑石,再也無法被任何情感所撼動。
此時此刻,門口已然聚攏起為數眾多的老百姓,他們交頭接耳、指指點點地觀望著眼前發生的一切。
崇禎心裡非常清楚,用不了多長時間,這些人的嘴巴就會像長了翅膀一樣,把此處所發生之事迅速傳播至整個京師的每一個角落。
沒過多久,只見王承恩從門內快步走了出來,來到崇禎面前躬身施禮後問道:“陛下,嘉定伯府現已查抄完畢,不知接下來該去哪家呢?”
聞聽此言,崇禎下意識地伸出右手大拇指,輕輕地摩挲著手中寶劍的劍柄,陷入了深深的沉思當中。
此次行動,他意在殺雞儆猴,既然在勳貴之中挑中了自己的老丈人作為開刀物件,那麼在百官裡面自然也要選出一個頗具分量之人方可。
實際上,於崇禎內心深處而言,他最為想要除掉的便是那最後一任首輔——魏藻德。
只可惜,此人此刻尚未發跡,還要等到崇禎十三年的時候才能高中狀元,並被授予修撰一職,自此踏入仕途。
照目前來看,這個時候的魏藻德或許還只是一介小小的秀才,亦或是舉人罷了。
而現今坐在首輔之位上的是溫體仁,此人為明朝的第九任首輔,且要一直待到崇禎十年時方才會遭到罷免。
然而,對於此人,崇禎並不打算對其採取任何行動。
只因在崇禎看來,此人之所以無所事事、毫無作為,全然是由於自己這個皇帝缺乏擔當所致。
若是依照後世之人的觀點來評判,倘若皇帝能夠有所作為,那麼溫體仁便會成為一名賢能之臣;可若皇帝本身就沒有擔當,遇事只知推諉卸責,那麼溫體仁自然而然地也就變成了一個凡事都不肯沾身的“不粘鍋”式人物。
而這恰恰正是崇禎此次決定親自出馬的緣由所在。
畢竟身為一國之君,若自身帶頭消極怠工、不作為,每逢遇到問題時只會一味地推卸責任,那麼底下的臣子們勢必會紛紛效仿。
如此一來,崇禎心裡很清楚,自己著實怪不得溫體仁什麼。
既然上蒼賜予了他這麼一次難得的機遇——得以進入萬界樓並提前洞悉最終的結局,那麼他也有心給予溫體仁一個改過自新的契機。
既然已經打定主意不去觸動溫體仁,那就必須另覓他人代替。
好在當下大明朝廷中的那些官員們,即便將他們全部誅殺,或許其中仍會存在被冤屈者;但是若每隔一人便處決一個,那麼毫無疑問肯定會有漏網之魚。
故而,對於崇禎而言,可供選擇的目標可謂是多不勝數。
“下一處,前往少詹事陳演府上!”崇禎毫不猶豫地下達了指令。
為何非得找上他不可呢?這其中緣由還得從崇禎十七年說起。
彼時,李自成大軍勢如破竹,攻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