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能幹,也對他越發敬重,而林宇心裡清楚,這背後離不開蘇晴皇后的支援與幫助,對她更是感恩戴德,愈發忠心耿耿地追隨。
在蘇晴的這般運作下,她身邊的這股勢力逐漸壯大,眾人都認可了這些賢臣的能力,也知曉他們背後有著皇后娘娘的支援,在朝堂上的話語權也越來越重了。
然而,蘇晴在朝堂上勢力的逐漸壯大,也引來了一些人的忌憚和不滿。一些老牌的權貴家族,原本在朝堂上把控著諸多權力,習慣了一家獨大,見蘇晴和她身邊的人開始嶄露頭角,擔心會影響到自己的利益,便暗中謀劃,想要給蘇晴一個下馬威,打壓她的勢力。
他們先是買通了一些御史,讓這些御史在朝堂上彈劾蘇晴身邊的幾位官員,說他們結黨營私,意圖不軌,還拿出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證據,妄圖混淆視聽。一時間,朝堂上又是一片譁然,不少不明真相的大臣也開始議論紛紛,看向蘇晴等人的眼神中帶著懷疑。
蘇晴聽聞此事後,心中雖有些氣憤,但並未慌亂。她先是讓林宇等人穩住心神,不要自亂陣腳,然後開始暗中調查那些所謂證據的來源。很快,她便發現了背後是那些權貴家族在搞鬼,並且找到了他們買通御史、偽造證據的關鍵證人。
在晉王又一次因為此事而煩悶時,蘇晴將自己調查到的真相一五一十地告知了晉王,還帶著證人一同前去面見晉王。晉王聽後,大為震怒,沒想到這些人竟敢如此膽大妄為,公然汙衊朝廷重臣,擾亂朝堂秩序。
晉王當下便下令嚴懲那些參與其中的權貴家族成員和御史,將他們罷官的罷官,抄家的抄家,以儆效尤。經此一役,蘇晴和她的勢力不僅成功化解了危機,還讓朝堂眾人看到了他們的底氣和能力,根基變得更加穩固了。
而那些原本還搖擺不定,或者對蘇晴等人有所懷疑的官員,也徹底改變了看法,紛紛願意與他們交好,蘇晴在朝堂上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真正成為了一股不容小覷的勢力,能夠在諸多政事上發揮重要作用,與晉王一同為這江山社稷的安穩與繁榮貢獻力量。
蘇晴深知,光在朝堂之上站穩腳跟還不夠,要想讓自己的勢力長久穩固,還得贏得天下百姓的民心。於是,她開始將目光投向民間,關注百姓的生活疾苦,積極謀劃一些利民之事。
她先是建議晉王設立了一個專門的民間事務司,負責收集各地百姓的訴求和建議,然後定期整理上報。透過這個機構,蘇晴了解到許多偏遠地區的百姓飲水困難,疾病頻發,皆是因為缺乏乾淨的水源和像樣的醫館。
蘇晴便召集自己在朝堂上的那些賢臣盟友,共同商議解決之法。他們先是從國庫申請了一筆專項銀錢,又號召各地的富紳捐款捐物,籌集了足夠的資金後,便組織人力物力前往那些缺水的地區,開鑿水井,修建水利設施,讓百姓們終於能喝上乾淨的水。
同時,蘇晴還讓林宇等人牽頭,在各地的縣城和大一些的鄉鎮建立醫館,聘請有醫術的大夫坐診,並且由朝廷出資培養一些年輕的學徒,讓醫術能夠傳承下去。為了讓窮苦百姓也能看得起病,醫館還規定,對於家境貧寒的患者,可減免部分醫藥費用。
這些舉措一經實施,很快就在民間傳開了,百姓們對蘇晴皇后感恩戴德,紛紛稱讚她是活菩薩下凡,心繫百姓。不少地方的百姓還自發地為蘇晴立了功德碑,表達對她的感激之情。
而蘇晴這一系列舉動,也讓朝堂上的官員們看到了她的格局和胸懷,那些原本只是出於利益或者敬佩才追隨她的人,此刻更是打心底裡認可了她,願意與她一起,為這天下蒼生謀福祉,蘇晴的勢力也在這為民謀利的過程中,愈發堅不可摧,成為了朝廷中一股推動國家向好發展的重要力量。
蘇晴在朝堂和民間都收穫了諸多認可後,開始進一步培養自己的親信力量,期望能讓自己的影響力覆蓋到更廣泛的領域。
她留意到宮中培養的一些年輕宮女和太監,他們機靈聰慧且忠心耿耿,便挑選了幾個有潛力的,讓他們跟著一些有經驗的老太監和嬤嬤學習處理宮廷內外事務的本事,同時也教授他們讀書識字,開闊眼界。
其中有個叫小福子的太監,為人伶俐,辦事靠譜,蘇晴對他格外看重,時常將一些不太起眼但又重要的小事交給他去辦,比如去宮外傳遞一些訊息給朝中的官員,或者暗中收集一些市井間對朝廷政令的反饋。小福子每次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務,蘇晴便慢慢提拔他,讓他負責管理一部分太監,成為了自己在宮中的得力助手。
在宮外,蘇晴也沒閒著。她讓林宇等人留意各地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