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能卻因家境貧寒或無人舉薦而無法入朝為官的年輕士子,將他們的情況記錄下來,然後從中挑選出佼佼者,透過合法合規的途徑,向晉王舉薦,讓他們有機會進入官場一展身手。
這些年輕士子進入朝堂後,感恩於蘇晴皇后的知遇之恩,自然都願意追隨她,聽從她的差遣。他們帶著新鮮的想法和滿腔的熱血,在各自的職位上發光發熱,為朝廷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讓蘇晴的勢力範圍不斷擴大,影響力逐漸滲透到了朝廷的方方面面。
隨著蘇晴勢力的進一步壯大,朝廷的局勢也變得更加微妙起來,有支援她的,自然也有對她心懷嫉妒和不滿的,而蘇晴深知,自己肩負的責任重大,面對未來可能出現的種種情況,她必須時刻保持警醒,繼續用智慧和手段去應對,守護好這來之不易的局面,為國家和百姓謀求更多的福祉。
蘇晴的勢力不斷擴張,雖說大多是為了朝廷和百姓在做實事,但還是引來了一些其他勢力的警惕與制衡。朝堂上逐漸形成了幾股不同的力量,有以蘇晴為首,一心為江山社稷著想的革新派;也有守舊的老牌權貴們組成的保守派,他們習慣了舊有的規矩和利益分配模式,對蘇晴等人推動的變革諸多牴觸;還有一些搖擺不定,看哪邊勢大就往哪邊靠的中間派。
面對這樣複雜的朝堂局勢,蘇晴展現出了非凡的智慧與手段。她深知若是一味地強硬推行自己的想法,只會讓矛盾激化,不利於朝廷的穩定,於是她選擇了巧妙的制衡之法。
在商討一項關於改革賦稅制度的議題時,保守派的大臣們堅決反對,認為這會動搖國本,破壞現有的經濟平衡。他們聯合起來,在朝堂上言辭激烈地陳述著各種弊端,試圖讓晉王打消這個念頭。
蘇晴並沒有急於反駁,而是先讓林宇等革新派的官員冷靜下來,然後耐心地傾聽保守派的意見,等他們說得差不多了,蘇晴才緩緩開口道:“諸位大人的擔憂,本宮也能理解,畢竟這賦稅制度關乎著朝廷的財政收入以及百姓的生計,確實需得謹慎對待。只是如今民間的情況大家也都有所耳聞,一些貧苦之地的百姓不堪重負,而富紳們卻有諸多避稅之法,長此以往,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也不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呀。”
接著,她又提出了一個折中的方案,既保留了現有賦稅制度中的一些合理部分,又對不合理的地方進行了微調,並且設立了一個試執行的期限,在期限內密切觀察實施情況,若有問題再及時調整。
蘇晴的這個方案,讓保守派挑不出太大的毛病,而革新派也覺得是一個可以接受的嘗試,就連中間派也覺得頗為合理,最終這項提議得以透過。
透過這樣一次次巧妙的制衡與協商,蘇晴既推動了一些有利於朝廷和百姓的政策實施,又避免了朝堂上因為勢力鬥爭而陷入混亂,她的威望在這個過程中進一步提升,越來越多的人認可了她處理政事的能力,也願意聽從她的引導,共同為國家的發展出謀劃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