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信南道進入莽山東道後,百姓肉眼可見的多了起來,驛道上時不時的也能看見驅車趕路的商家,以及那些帶著農貨的百姓。
雖然莽山東道的經濟發展沒有江南四道強,但那也只是和江南四道比,實際上作為中原地帶,以莽山為界的東西兩道這片區域內,自古以來經濟狀況就不差。
再加上大乾王朝這方世界中的文化起源也在莽山地界,就更增加了莽山東西兩道的文化底蘊。
江南有四公子之名,莽山東西兩道也有兩大書院存在,都是足以和皇城翰林院相比的存在。
最大的特點就是在莽山東西兩道內,讀書人非常非常之多,哪怕只是一布衣百姓,也有著讀書的感念,就算家裡再窮,只要小孩子願意唸書,大人們也會送他們去當地的私塾學堂內讀書習文,不求一定能升官發財,好歹也能認識字吧。
沒錯,莽山東西兩道內的百姓識字率是天下最高的,要是按照整體學歷來算的話,他們也是最高的地方。
也正是因為文風盛行的遠呀,讓莽山東西兩道內走出了大量的才子以及官員,目前朝堂內的左右二相便是來自莽山東西兩道,六部內近半的官員也都是來自莽山東西兩道或者和這兩道有莫大的關係。
也或許是因為讀了書的原因,莽山東西兩道內的武林人士犯罪率相比於其他道府也低了許多,是讓鎮武司最省心的地方。
“都說莽山東西兩道文風盛行,現在看來果然不假啊。”,看到驛道上一孩童趴在牛背上讀書的樣子,李綵衣笑著說道。
和信南道不同,進入莽山東道後一路上的見聞,讓她感覺無比的安心。
有時候路上因為車馬同行而產生了爭執,雙方也不會向信南道那邊一樣動不動就大打出手,只會行禮後解釋一番,然後雙方友好的避讓,以免發生什麼爭端。
這種安寧的感覺讓李綵衣覺得很好,甚至覺得全天下都這樣該有多好啊。
徐平世聽後微微一笑,“文風相比於其他道府確實很濃郁。”
“大人,要是其他道府也像東西兩道一樣的話,或許天下就沒那麼多紛爭了吧?”
徐平世看了眼微笑的李綵衣,忍不住撇嘴搖頭。
“妾身說錯了嗎?”,李綵衣好奇的問道,很明顯徐平世並不認同她的話。
“你說的對,但也不對。”
“請大人解惑!”
看到連木曉這位只知道打架的捕頭都看向了自己,徐平世這才解釋道。
“天下安寧當然是好事,百姓豐衣足食更是盛世,但要是天下都像莽山東西兩道一樣的話,恐怕離亂世也不遠了。”
木曉皺了皺眉,只覺得青龍大人說的話有些過於嚴重了,並未毫無邏輯而言。
天下都像莽山東西兩道一樣的話,怎麼可能會要變成亂世了呢?
李綵衣也覺得徐平世的話有些誇張了,但她沒有急於發表意見,而是認真的思考起來,想知道徐平世說這話的原因。
這段時間的相處,讓她也知道別看徐平世年輕,但處事卻異常的老道,他說這話一定是有原因的。
“大人,難道是和文風盛行有關係嗎?”
徐平世看了眼木曉和李綵衣,然後輕聲解釋道。
“文風盛行不是壞事,相反這還是社會進步的好事,不管是治理國家還是發展經濟,亦或者製造更加先進的生產工具,都是需要有知識作為基底才能辦到的事情,若是天下都能讀書習文,那大乾將會迎來一個真正的盛世,這也是為什麼自太祖開始每位先皇一定要大量開設學堂的原因。”
“但若只是提高百姓文化水平,而不思考發展經濟和提高百姓生活水平的話,那又有什麼用呢?莽山東西兩道讀書人是天下最多的,地理位置也不比江南四道差,朝堂內的官員許多也是出身於這兩道府,可為何他們的經濟卻趕不上江南四道呢?甚至比民風彪悍的信南道也略有不如,你們有思考過這個問題嗎?”
徐平世朝身後指了指,那個方向正是剛才李綵衣所看見的那位趴在牛背上的孩童方向。
“你信不信只要剛才那個孩童未來沒有高中科舉,他依然還是和他父親一樣放牛,生活依然沒有絲毫改變,唯一能稱得上改變的事情,或許他是一位認字的放牛娃而已。”
李綵衣皺了皺眉,有些不太相信的說道。
“不應該啊,讀過書會認字,何必再去放牛呢?哪怕去酒樓當個記賬的賬房先生也比放牛更好啊。”
在一個封建時代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