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因為多次被強迫索要書信,文天祥創作了一首《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此詩一出,就引起了天幕下無數人的感嘆。
國破山河之際,文天祥回顧自己的一生,發出由衷的感慨。
他那誓死不屈,以死報國的決心,讓無數人敬佩。
【就連張弘範看了都表示敬佩,不再對他進行逼迫。
崖山海戰過後,宋朝徹底滅亡,張弘範對文天祥說,丞相該盡的忠心都已經盡到了,如今大宋已經滅亡了,若是能夠像侍奉宋朝那樣侍奉如今的皇上,也能得到一個丞相的位置。
文天祥卻說:“國家都亡了,作為臣子的我卻不能補救,我有罪啊,又怎麼敢懷有二心苟且偷生呢?”
張弘範感嘆文天祥的仁義,於是派人將文天祥送到京師。
文天祥在路上八天都沒有吃飯,仍然沒死。
忽必烈想要徵用文天祥,文天祥卻只願以死報國。
王積翁等人想要釋放文天祥,讓他去當道士,卻並未成功。
三年之後,忽必烈覺得文天祥寧死不屈,於是準備放了他,有人以文天祥起兵江南西路的事情來阻止,最後也是沒有釋放成功。
不僅是文天祥入獄了,他的妻子和女兒也都在宮中當奴隸。
他知道,只要他投降,就可以和家人團聚,過上不錯的生活。
但他並未這麼做。
1282年,中山有一狂士自稱“宋主”,有千人,想救出文天祥。
而京城也有為書名的書信,說要帶著士兵作亂,解救丞相,元庭懷疑信上說的丞相就是文天祥。
於是,忽必烈召見了文天祥,詢問他的心願。
文天祥說,他深受宋朝的恩德,自己身為宰相,是不可能侍奉二主的,賜他一死就滿足了。
臨刑前,文天祥從容不迫,對著獄中的吏卒說,他的事情完成了。
在向南方跪拜之後,從容就義。
終年47歲。
他死後,前來為他收屍的十位江南義士在他的衣帶間發現了他的絕筆。
吾位居將相,不能救社稷,正天下,軍敗國辱,為囚虜,其當死久矣!頃被執以來,欲引決而無間,今天與之機,謹南向百拜以死。其贊曰: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宋丞相文天祥絕筆。
1284年,文天祥歸葬於故鄉富田村。
1323年,文天祥被供奉於先賢堂,與歐陽修、楊邦乂、胡銓、周必大、楊萬里,少年時期的夢想得以實現。
1376年,大明在北平教忠坊建立了文丞相祠,此後在多個地方也修建了紀念文天祥的祠堂。
1456年,按照《諡法》當中臨患不忘國曰‘忠’,秉德遵業曰‘烈’”的含義,文天祥被賜予諡號“忠烈”。】
看著文天祥的結局,眾人也感覺到一番唏噓。
只可惜生不逢時,但凡不是出身在南宋,這樣的人,一定能夠有所作為。
評論區都是關於這宋末三傑的討論。
【每每讀到崖山海戰,都感覺意難平。】
【他們都是我漢家的榮耀,民族的脊樑。】
【張世傑跟張弘範還是堂兄弟,一個宗室出來的,差距這麼大。】
【明知不敵,也要亮劍,哪怕死也不能辱沒祖先。】
【都是鐵骨錚錚的大漢男兒,雖然最後都身死,但是他們的精神永存。】
【所有人都在等他投降,而他在等待死亡。】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一個負帝投海,一個兵敗自溺,一個等死三年,在那段南宋面對蒙古人絕望的歷史當中,宋末三傑就是三道光。】
【他們是大宋最後的體面。】
【他們是大漢民族的脊樑。】
看著評論區對於這幾位的討論,古人們也是感嘆。
華夏民族從來都不缺少愛國志士。
即便是在風雨飄搖,啥也不是的南宋末年,依舊有如張世傑、陸秀夫和文天祥這樣的人挺身而出,敢於和命運鬥爭。
這種精神,鼓舞了後代許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