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曹操聽從了許攸之計,加固了官渡大營的防守,並命夏侯惇、路昭帶兵一萬埋伏在左;曹仁李典一萬帶兵伏於右面,防備袁紹派兵偷襲官渡大營。
親自帶精兵一萬五千,令許褚,夏侯淵在前,于禁,樂進在後,操自率眾將居中,打著袁軍旗號,突然襲擊了烏巢,焚燒了袁紹七十萬大軍的糧草。那高覽等人奉袁紹之令,帶三萬餘人強攻官渡大營,欲使曹操撤回襲烏巢之兵。
高覽等人與守營士兵戰成了膠著狀態,這時忽聞一炮響,驚天徹地,左邊夏侯惇等帶人殺入,右邊曹仁帶兵攻來,守營士兵也大開營門,三方夾攻,高覽等抵擋不住,只有收集敗兵回營。
由於夜襲官渡大營是郭圖岀的主意,當他得知官渡兵敗之後把責任推到高覽等人身上,是高覽等是敷衍了事,沒有用心攻敵,而且聽說在要破營門之時突然撤軍,才讓這次行動失敗。袁紹大怒,便確定了高覽等人回來時立刻誅殺他們。
但郭圖私下認為這樣做很不地道,對不住高覽等人,他派人把袁紹要殺高覽等人的計劃告訴了他們,並讓他們事先準備,當袁紹派行者召他們回營時,高覽立刻殺了使者,帶領眾人投降的曹操。
由於烏巢糧食輜重被焚燒了,許攸,高覽都人的投降,袁紹的威勢已去,從此走向了低谷。
官渡之戰是漢末三國時期的第一次大規模的戰爭,在拍攝電視劇三國演義時,光是部隊都動用了一個師的兵力來加以拍攝,可見規模是何等之大!
為了抬高一方與打壓一方。羅貫中把袁紹的兵力抬升到了七十多萬,而把曹操的兵力壓縮到七萬,這是歷代軍事史上都很少見的。即使精減到最低數字都是五比一。
相關歷史記載,官渡之戰袁紹是實際數字是十萬大軍,而曹操的人馬也在二致三萬左右。官渡之戰袁紹失敗的原因是由幾個因素湊成的。第一,統帥的對決
袁紹與曹操的不同,政治上
袁紹,出身四世三公門弟,門生故吏遍佈天下,他聲望高,人脈廣。但是性格優柔寡斷,不能把握時機,讓曹操得到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優勢。
曹操,出身於宦官門下,政治上沒有袁紹突岀,但他具有政治遠見,搶先迎奉漢帝,以“挾天子以令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優勢,為政治上和軍事上提供了合法性和正當性。
二,軍事上
袁紹逐漸佔領佔青,幽,冀,並四州,有眾一二十萬兵力,羅貫中為了故事情節的需要,把他誇張到有近百萬大軍,光是官渡之戰就出動了七十五萬。
但他的軍事指揮能力不足,不是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用兵遲緩,缺乏機動,並且判斷失誤,錯失戰機;
曹操也擁有徐州,兗州,但主要是他的軍事能力極強,單看他的軍事著作《孟德新書》就能說明他在軍事上的成就。他善於用兵,不拘一格,靈活多變。能夠透過戰場上的形式來調整戰略部署,並且治軍嚴明,賞罰必行。部下將士作戰勇猛,戰鬥力極強。
三,用人方面
袁紹,傲慢自大,不能聽取他人意見,好面子。容易被人矇蔽,對忠正謀士的建議不及分析利弊採納利用,導致了內部矛盾重重,各自爭寵,互不相讓。
曹操,多疑的性格讓他能夠綜合考慮帳下文武的建議,能擇其善者而從之,能做岀正確的選擇。
四,經濟方面,
袁紹的統治區域實力雄厚,人口眾多,物產豐富。能夠為軍事行動提供一定的物質保障。但袁紹在管理以及發展方面,缺乏有效的措施和長遠規劃,無法充分的發揮經濟上的優勢。
曹操則與他不同,他推行了屯田制度,並且重視經濟發展。並興修水利,促進了農業生產。保障了糧食供應,為軍隊的補給和社會的穩定奠定了基礎,使綜合實力得到了提升。
五,謀士方面,
袁紹並非沒有好的謀士,但他們沒團結一致的契合,而且各自爭寵,極力抬高自己,打壓他人。
曹操內部團結,比如一個謀士提出了一個方案,其餘的人會聚在一起分析整個方案的實施,盡力的補足了這個方案的缺失。而讓決策者能毫不猶豫的實施計劃。
六,武將方面
袁紹的武將方面統於決策者不會利用他們的伏勢,讓他們單獨行動,達不到搶團取暖的目的。比如白馬和延津就輕易的失去了猛將顏良,文丑。烏巢一戰更是讓高覽等人投到對方帳下。
曹操則與他相反,由於正確的決策,使各個武將都發揮出他們的實際實力,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