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規劃得到了完滿的成功。
高覽等人投降了曹操之後,自請為先鋒帶兵偷襲自己曾經的大營,當夜三更時分,曹兵分三路殺進了袁紹的大營,一直殺到大天亮才各自退兵。曹兵退後,袁紹令人清點了人馬,發覺損失過半。
荀攸又獻計讓曹操詐言要分兵取一取酸棗,攻取鄴郡;另一路去取黎陽,截斷袁兵的歸路,袁紹聽了不辨真假,馬上就令長子袁譚帶兵五萬去救鄴城;令辛明帶兵五萬去守黎陽,並且叫他們連夜動兵。
曹操見袁紹中計,調兵混亂之時兵分八路迅速岀擊。袁軍無心戀戰,四下奔逃,頓時大潰。袁紹來不及披甲,只穿單衣上馬便走。幼子袁尚帶兵跟隨。于禁,李典,許褚,曹純四將引兵拼命的追趕袁紹,袁紹急忙渡河北逃。
圖冊,金帛以及車仗都棄之不顧了,怱忙帶著不到千騎狼狽往北竄去,曹兵追之不及,這次殺了袁紹兵馬八萬多人,並獲得了袁軍丟下的財物。曹操大獲全勝。將所得的金銀財寶綢緞獎賞了三軍。並把和袁紹來往的書信全部燒了。
有人曾建議曹操,按書信署名追查把暗通袁紹的人不論文武盡行清點誅殺。但曹操卻沒有這樣做,他說當袁紹兵強馬壯之時,連自己都無法斷定輸贏。何況他人?所以把所有的書信都付之一炬。
袁紹逃後,沮授被曹兵拿獲,押見曹操,他不待曹操開口就大呼“授不投降”。曹操還是強忍著勸他歸隨,他卻盜馬飛逃,終被曹操兵將射死。不過他的忠義得到了曹操的認可。曹操自認誤殺了忠義之士,並厚葬了他。還給他立墓,大書河北義士沮君之墓。
曹操乘袁紹之敗,整頓軍馬迤邐追襲。袁紹幅衣單巾,率領千餘騎兵直奔至黎陽北岸,大將蔣義渠出寨迎接。袁紹把前面的事給義渠講了一遍。義渠乃以袁紹的名義招諭離散之眾。逃散的大小將士知道袁紹還在,又來聚齊,整隊退回了冀州。
袁紹在行兵途中聽到士兵們沿途哭泣,便悄悄的細聽。卻是說他如果能聽信田豐先生的話,大家就不會遭此橫禍,造成這種父失子,弟失兄的慘況。
袁紹也大悔,他對逢紀說“吾不聽田豐以言,致有此敗,今回去無臉見田豐。逢紀怕他回去重用田豐,就進讒言說田豐在獄中聽說主公兵敗,竟拍手歡笑著說“這就是不聽吾言的下場,看他回來如何面對江東父老”!
袁紹聽了大怒“罵道:“豎儒焉敢譏笑於我,我敗了他有什麼好處?我就是死也要先殺了他這個匹夫”。當下令人持自己的佩劍去取了田豐的性命。
袁紹退回了冀州,心煩意亂,無兒理政。他的妻子劉氏勸他先立後嗣。他原有三子,長子譚,字顯思。鎮守青州,次子熙,字顯奕鎮守幽州,三子尚,字顯甫是後妻劉氏所生。尚生得形貌俊美,甚是愛之,因此長留在身邊。(據正史記載,袁本初只有本文中的三個兒子,上文的五子之說是羅貫中撰寫的)。
官渡之戰後,劉氏勸紹立嗣,紹與審配,郭圖,逢紀,辛評商議,此時真是無語!面對強敵曹操,四個謀士竟然分成兩派。(人心都不統一,不能一致對敵,安能不敗乎?)審配和逢紀相輔袁尚;郭圖辛評心向袁譚。郭圖力主袁紹不要棄長立幼,袁紹躊躇不決。
這時袁譚從青州帶兵五萬來到冀州,袁熙帶六萬人而來,外甥高幹也帶領五六萬人從幷州而來,加上袁紹的敗殘兵馬,也還有三十萬,於是他膽氣稍壯,當下領兵而出,在倉亭與曹操再決雌雄!
但是也只是小勝幾仗,最終還是在倉亭大敗虧輸,他氣病加身,在臨死之時宣佈由三子袁尚接位,吩咐左右謀士要盡力輔助袁尚,然後兩腳一伸,雙眼一閉,頭一歪就被黑白無常帶走幽冥地府去了。
先放袁尚承接父親之位的事情放下,回筆再提一下玄德。自從在古城定下大略之後,張繡帶幾員副將回到了南陽;劉備在張飛的勸說下率眾人汝南發展。
當時是在夏季逢梅雨季節,白河,湍河,刁河,還有唐河四大河流都從南陽境內流過。四大河流受梅雨的影響,洶湧的河水造成了巨大洪災。從徐州,荊州,淮南來的黃巾餘孽糾合起來在南陽叛亂,地方上的災民也加入其中,在大青龍,胡鼓眼,鑽天鷹,巖下雕眾匪首的號召下,集兵痞,暴民,山賊十五六萬,禍害南陽,張繡一面出兵平亂,一面馳書往汝南救援,張飛命令張合,張遼,太史慈,臧霸,管亥帶兵三萬增援南陽,等到援兵到時,由於眾寡懸殊,胡車兒和幾員副將都死於亂軍之中。張繡成了光桿司令,在張遼等人的支援下,戰事雖然膠著,但是開始逐漸好轉。
劉備聞聽袁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