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浮之種?
陳仲皺緊了眉頭。
按理說,迦樓捺只是個舍氏中的小修士,生前並無什麼大功果。
憑迦樓捺的生前修為境界,祂的判斷未必有幾分可信。
但是。
舍氏以當世為“若塞地”,世間生靈所處、所知、所接觸的世界,便是“若塞地”中的人間。
而“若塞地”除去人間,更有兩處概念中,對應“上”、“下”的所在,分別是善垢所歸的“天”,與惡垢所歸的“閻浮”。
“天”相對於人間在上,但並非凡俗所講的上下左右,天並不與人間直接相連。
“閻浮”則相對於人間在下,同樣不是凡俗所講的上下左右。
所以按照舍氏所講,直接向地下挖掘,別說挖個一萬丈,就算將大地挖穿了,也是無法直接到達“閻浮”的。
姚娘子話裡說的,洞窟向下深有萬丈,最下面存在的那片洞府秘境,就是什麼“閻浮之種”,從舍氏之學的角度去看,是講不通的。
那話裡,或者是有姚娘子未曾理解,轉述時自己新增了的歧義;或者就是姚娘子記憶不清,缺漏了從地下萬丈到“閻浮之種”兩者當中的某種判斷依據。
再不然,便是那迦樓捺學問太過淺薄,連舍氏這些大而化之的東西都能搞錯,從根本上就沒有判斷正確過。
若是最後這種可能,那麼姚娘子記起的這件事就沒什麼關緊的了。
但若是前面兩種可能,陳仲就不得不謹慎一些。
正所謂空穴來風勢必有因,舍氏有“閻浮”的說法,而洪陸各家也明確知曉中古以來,修士們兩次試圖建立冥土的努力。
若說建立冥土以掌生死,全然是中古大修們從上古神庭那裡借鑑得來的想法,那他們憑什麼就肯定,建立了冥土之後,必定可以實現他們死後轉世的目的?
或許,冥土並不止是借鑑上古神庭,而舍氏的“閻浮”也不止是空想得出。
“妾身是想,若此地果真如迦樓捺所說,或許便有招引惡魂的權柄,待小幽冥中周地官將此處納入幽冥,妾身或許可以憑此告誡信眾,即便將來人間官府換了那等貪鄙之輩,也不怕作惡者不得懲戒了。”
姚娘子最後所說的這些,想來便是祂想起先前舊事,主動說給陳仲的目的了。
只是這等目的,說起來,也算是祂主動向陳仲先前的告誡之言靠攏了。
做為神只,導信眾向善,不可謂不美。
而除去引導向善,自然也該有懲戒作惡的手段。
之前,毛綻的祭文中,與姚娘子約定的是信眾作惡者,交由朝廷官府按律懲處。
但是這其中也確有姚娘子所說的“漏洞”。
那便是當朝廷官府沒有按律法懲治作惡者,甚至還偏幫作惡之人,那個時候該怎麼辦?
這種事情並非什麼不可能,反而在後漢崩亡前後的幾十、近百年間,猶如常態。
姚娘子希望以人死後,作惡者的魂魄會被“閻浮”權柄收入幽冥,再在幽冥中審判懲治,來作為彌補人間朝廷可能出現的問題,不能不說是種很不錯的想法。
只是,陳仲近乎於本能地,感到了不妥當。
人間朝廷可能助惡欺善,幽冥之中執掌權柄的鬼神就不會出現那種情況了麼?
特別是,當類似陳仲這種能為極強的大修士,若有子嗣後人,在人間作惡,死後入了幽冥,那些鬼神是否還能秉公處斷?
更有甚者,時日長久,幽冥中身處高位的鬼神也都是人間大修士死後所充,祂們生前故舊遍天下,與祂們關係密切者,落入幽冥豈會與尋常人的待遇等同?
而若要防備這些,又有什麼是可以必然值得信任的呢?
思慮至此,陳仲忽而對中古時,冥土立而復潰的故事有了更多領悟。
那能夠執掌修士轉世權柄的冥土,落在了一小部分人的手中,若換了陳仲在彼,也絕不能心安!
除非將之破毀,否則斷難容忍。
此外,更有一件事,讓陳仲短時間內難以下定判斷。
那就是神念之線。
修士也好,凡俗也罷,根據陳仲所察,都是生有神唸的。
而神念於凡俗來講,極為微弱,哪怕尋常修士都難自行感知到神唸的存在。
這般情形下,凡俗信奉了神只,達到一定的虔誠,就會有神念之線延伸出去,投至神只所在,最後被神只化為己有。
對於凡俗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