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如此……”
陳仲沉吟著,想要將周青傳來的有關“神域”法門,再行揣摩一番,但一股來自性靈深處的疲憊,阻止了他。
陳仲畢竟不是神只,沒有相對應的權柄,純粹依靠神念去催動神道有關的任何法門,負擔都是相當大的。
最重要的是,陳仲的神念也遠遠稱不上強大,至多,比相同境界的尋常修士強了一籌。
斷開了與小幽冥中周青的聯絡,陳仲平抑一切心緒,恢復到了純粹的靜觀之中,任由諸氣摶煉,自行恢復。
這也是此次修為大進後,陳仲真正意義上的首次定靜。
不知過去多久,陳仲於內景中所見境況,無聲無息便生出了變化。
不!
這不是“生出”的,而是原本就在的。
只不過,曾經的陳仲無法觀辨得知,現如今則可以察覺了。
原因,則在於內景中陳仲的“身體”已經大體成長完成,膻中處的莫名源泉也恢復了尋常,按照陳仲的領悟,他此後還需要繼續靜觀,直至“身體”纖毛畢現。
如今,內景中的陳仲“身體”,就開始在表面面板上顯現出細微的空隙,那些都是毛孔。
而隨著空隙的出現,陳仲見到了原本虛無、空寂的內景,正在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的,與外景的交匯!
那是絲絲縷縷的氣息,從外透入,同時也由內吸引而至。
這其實是內外共同的作用。
陳仲瞬息間閃過一絲明悟,同時也想起了楊寶所說的“內外同印證”。
楊寶的“內外”,絕不僅僅是尋常修士所理解的內外!
陳仲在未曾見得這般景象之前,也是萬萬沒有想過,內外除去“內景外景”、“性靈身軀”這兩重修士們最常講述的對比,還有著真正明指的體內、體外。
這是大道自然落於人身之後,自然而然就會分出的內外區別,體內的屬於“我”,體外的便是“非我”,但“我”與“非我”時刻交匯,且互相影響,如此僅僅修行“我”或者“非我”,均是不能得道的。
怪不得楊寶說“內外如能同印證,堪笑青春不老人”,他所講的“內外同印證”,不僅僅在“我”的內外中印證,更要在“非我”中印證。
這確確實實早已超出了當今修士的能為,但同時!
修士突破感應,就是突破了身軀對性靈的某種限制,是使得修士可以直接感受到“非我”的突破。
從境界、前路的方向上去求索,“我”與“非我”的印證則又是足以被頂尖的大修士們所看到的。
這一刻,陳仲不由得對楊寶更生欽佩之情。
當然,楊寶已經在他自己的道路上向前求索著。
陳仲也不可能停下來。
欽佩之後,是對於自身狀況的更進一步的觀辨。
那些透入了內景的“外氣”,在虛無、空寂之中蜿蜒、盤繞,最終越來越純粹、越來越細微,同時也越來越趨近於陳仲自身氣息的樣子。
最後,已經細微到以陳仲當下的修為無法觀辨的程度的“外氣”,接觸到了內景中陳仲的身體,從那些面板表面生出的細微毛孔,鑽入陳仲體內。
雖然已經觀辨不到,但在陳仲明確知曉了“外氣”存在之後,他就能夠從內景身體的毛孔中,確切查知“外氣”的入體了。
而這些入體的“外氣”,則迅速被陳仲自身氣息所同化、接納,成為了他的一部分,甚至還會有一些陳仲自身氣息在永不休止的摶煉過程中,被排斥離開,再透過毛孔與身體各處孔竅離開,離開內景中的陳仲身體,最後離開內景。
原來如此!
陳仲又一次生出不久前知曉那“神域”法門時的感慨。
怪不得他靜觀自身諸氣,傷勢就可以緩緩復原。
怪不得修士入道之後,就開始逐漸減少了對食物、飲水的需求。
怪不得各家修行法門的初始,都會對修士自身真氣相當重視。
真氣純粹,“我”就純粹。
是以真氣改造“我”,還是以“我”改造真氣,則是各家傳承的第一次真正分野。
陳仲所得的道家傳承,則既不改造真氣,也不改造“我”,靜觀即可。
陳仲就像是曾在觀瀾峰向他演示形名說法門的盧毓一般,於內景中忽然消散了已然功成大半的“身體”,好似回到了修行之初。
他從當下修為境界,一點一滴回望到入道之始,以當下對自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