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踏風來小兒失機(5)(1 / 2)

小說:乾心論道 作者:客笑而還

無論儒、法、陰陽,大概的法門,陳仲都是有所瞭解的。

陰陽家託名為道。

法家劃地借勢。

兩者都不為陳仲所取。

儒家在感應境界之後,“吟、誦、正”三小次第,又被合稱為修身,目的是蘊養出“君子之體”。

儒家與陳仲道不同,但相對而言,已經是最能看得順眼的了。

就是這三家當世法門,也沒有哪一家在感應之後,丟一副骨骼圖出來算完事兒的。

陳仲眉頭大皺著嘗試往後翻頁。

但果不其然,後面又是空白了。

一時間沒有頭緒。

陳仲只好轉去揣摩三枚玉籙。

釣叟所授《玉清三十六籙》,對於其中單獨的符籙並無命名。

用途,全靠陳仲自己參悟、揣摩。

留到最後的這三枚,可以說是陳仲揣摩最多,參悟最深的,也是他自己認為最有價值的,故而一直捨不得動用。

如今突破了感應,內外交感之下,再來觀看符籙,果然與之前的感受大不相同。

感應之前,觀看符籙,看到的就是一條條或刻或畫的線。

說是文字,卻比文字晦澀難解得多。

說是古字?

又不比古字的質樸天真。

說是繪畫,那就更不搭界。

這樣的符籙,別說不通修行的尋常人,就算是未曾感應的修士看了,也多是費解。

而感應之後,立刻就不同了。

陳仲不知道其他感應修士如何,反正他的感受直觀而顯著。

那曾經看似無當的符文,如今成了一條條具備不同氣息,最後摶煉一體,好似成了活物的“炁”。

符籙落於玉石,玉石的氣息便不再是“死物”的氣息。

想來,若是著落在竹簡、絹帛、皮毛、紙張上,也都是一般無二。

符籙本身帶來的氣息,相比它們著落的玉石、紙張等物,弱小且不起眼。

即便是陳仲在感應之前,就參悟到了“望氣”的本領,也沒辦法將符籙本身的氣息,從載體的氣息中分離出來。

如此一來,再怎麼觀望,怎麼參悟,也都是隔靴搔癢。

突破感應的如今,卻是不僅能夠直接分辨出這些,更是在足夠用心的時候,可以看到符籙每一條線所散發出的氣息,互相摶煉的過程!

這對於學習符籙,乃至於今後自己繪製符籙,無疑是巨大幫助。

怪不得凡是稍有傳承的修行人,都強調說符籙、法術之類,非要感應之後才能真正修煉,在此之前,就算費了再多的力氣,也不過是形似的不入流術法而已。

此刻想來,當初釣叟授予《玉清三十六籙》,隱含著這就是突破感應後的修行法門的寓意嗎?

如果真是這樣,陳仲這幾十年來用去其中的三十三枚……

悔恨之情,旋生即滅。

就算《玉清三十六籙》真是感應境界之後的法門關鍵。

就算陳仲早便知道。

事情就會有所改變嗎?

不會。

見到不公不義之事,陳仲依然會出手,因此遭遇難以力敵的對手,他依然會將玉籙用掉!

既然事情無論如何都不會有變化。

那又何必悔恨。

更何況,《玉清三十六籙》,也未必有那麼重要。

陳仲於定靜中撫平雜念,挑了那枚使他悟得“望氣”的符籙,入微觀察。

那符籙本身的道道氣息,越是細觀,越是顯出玄妙意趣,好似內中藏有無窮道理,時時刻刻都在露出冰山一角,勾引著觀者,不捨得挪開絲毫注意力。

但這“不捨”一起,陳仲當即警覺。

此是修行妄念。

任何修行人,心齋之後都會遇到。

入定靜時,有難以言述的歡喜之情生出,若是沉迷其中不知節制,便將步入歧途,最終肉身枯死。

這是伴隨修行始終的一種考驗,也可以稱之為劫難。

心齋之後的嬰寧、坐忘,實質上都是在教修行人如何對抗、化解,同時也從中使人獲得成長。

陳仲幾十年的圓融境界,區區妄念哪裡還能為害?

當即斷去了不捨,結束了這一次的入微觀察,但結束之後並不離開定靜,緊接著便又換了一個角度,再次入微細觀。

如此反反覆覆,歡喜也好、警醒也罷,都不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