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是一出一入的時機把握。
就這樣不知道多少次過去,陳仲長出一口氣,真正停下了這一番參悟。
原來,留下的三枚符籙,本質竟是一般無二的!
望氣!
都是望氣。
不同的是,陳仲參悟最深,讓他早早取得望氣手段的那枚,是憑藉雙眼望氣。
而餘下兩枚,一枚講述的是如何以雙手望氣,一枚講述的是如何以外物望氣。
三者殊途而同歸,路徑雖不同,目的卻無不同!
陳仲心底忽地回想起《劍術》新出現的那一頁內容,僅有的十個字!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人生歲月有限,求道的方法卻是無限,若一味求全貪多,最後恐怕結局不妙。
有此明悟,陳仲立時便肯定了,《玉清三十六籙》並非當下境界的修行法門的關鍵,它只是一種提醒,同時應當也是相當強大的護道之術。
要知道,陳仲未破感應時,僅僅是領悟了些望氣的皮毛,就憑之具備了強橫的鬥法之能,多少感應境界的高修、大妖,都不敢輕易招惹他。
而突破感應之後,陳仲更是憑此,輕輕鬆鬆便模仿出九環狸的滑翔之術,靈機一動就開創出原始、簡陋的飛劍之術。
望氣本身,並無什麼威力,但它是諸般神通法術的根基,從中領悟到什麼,端看個人能為。
既然肯定了《玉清三十六籙》並非修行法門的關鍵。
那麼,就還是要在《劍術》中參悟。
陳仲當下靈機一動。
《劍術》會根據他的修為層次而顯露內容。
這內中蘊含的是什麼道理呢?
那玉籙中,便有一枚,說的是以外物望氣。
是以,《劍術》是否在觀望著陳仲的“炁”呢?
反過來,陳仲又是否可以透過望氣,來了解到《劍術》中更深層次的東西?
想到便做!
陳仲再次坐觀。
而這一坐,便不知過去了多麼久的時間。
直至九環狸和蘇元明趕了過來,兩個小的仍舊看到陳仲端坐石臼,那荒廢村落中,曾因屍魅寂靜無聲,此刻卻已蟲鳴陣陣。
有輕風吹過,廢村周圍的樹冠如波濤般起伏。
一朵粉合歡跌落下來,飄至陳仲肩頭。
有松鼠豎尾空降,搶到花朵,扭頭瞪著來到不遠處的九環狸和蘇元明,威脅他們不許再靠近,卻是渾然不覺,它自己便站在一個人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