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藉口、由頭,誰知他是真的在圖謀大成法門。
方廣在殿外不屑搖頭,心中也自感到啼笑皆非,他當初是怎麼看上桓志,還想著投到桓志麾下的?
如今的桓志,與當初那堅定推行新政,欲要“一道德”,以新法來使蓬萊安定、繁榮的那個雄才大略之君,實在是差之萬倍!
大成法門?
方廣在昌宮苑靜候了三天,也聽聞了檀德臺論道法會之後,陳仲在淯水之畔的講道內容。
畢竟當日聽講者中,還有幾名高獲、楊鳳的弟子,那些人回返之後,按捺不住炫耀之心,即便他們自己或許還很難將淯水畔王承先所問,陳仲所講的諸般道理領悟透徹,卻不妨礙他們將原話透露出來。
方廣此時無比地贊同陳仲觀點,修行法門從來不是關鍵,哪一家哪一脈的修行法門,不是出自上古三書,不是在上古時有著仙真成就的?
只不過後來傳承中斷,世人無法再證而已。
中古、近古,先師、大賢們將零散的法門重新考證整理。
無法修成,那是後人本領不濟。
憑什麼責怪前人沒有把路完完全全鋪到後人腳下呢?
方廣自己,又有什麼傳承?
他還不是各家各派,這裡吸收,那裡借鑑,最後獨闢蹊徑,成就了感應!
桓志竟然將希望全都寄託在所謂的“大成法門”上。
何其可笑!
殿中。
郭況當然知道桓志其實拿丁夏毫無辦法。
丁夏背後是武次郡丁氏一族,且武次王氏與丁氏的關係也頗為和諧,如今丁夏的聲望,更是隱隱要成為繼襄公矩之後的蓬萊第一人。
陳仲畢竟閒雲野鶴,從不插手權勢之爭,故而雖然人人皆知陳仲鬥法之能堪稱當世第一,但除去極少部分眼中只有大道的修士,餘下之人頂多佩服,卻不會實質性地圍攏到陳仲身邊去。
桓志說什麼要拿丁夏是問,真就只能是說說而已。
這種話傳揚出去,除了損害桓志做為君主的威望,根本不會有更多用處。
郭況急智之下,忙對桓志道:“主公勿憂,舍納蘭已奉命前去阻攔。”
桓志此前認為,舍納蘭要倚靠桓志來傳播舍家學問,桓志的命令他必須不折不扣執行。
故而在丁夏之後,就派出了舍納蘭,要他趁著丁夏多少消耗一些陳仲法力,再行出手,以提高成功率。
只是沒想到丁夏被陳仲一通說教,竟是也和方廣一樣,沒有動手,直接放行。
若非如此,桓志也不至於氣成這樣。
聽到郭況說其舍納蘭。
桓志更不放心了:“舍氏一人,未必是那老賊敵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