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越走越寬敞。
鄭又玄在前面谷三公的指引下,很快進入了四面均由巨大青石砌成的通道中。
鄭又玄一開始並不知道這種通道應當叫做“隧”或“隧道”。
因為“隧”在中古時是專門用於指代墓中通道的,後世將所有四面封閉的幽暗通道,均以“隧道”稱呼,則是對其本意的衍伸、發展。
鄭又玄沒有意識到自己進入的是什麼地方,敕封於後漢年間的社神谷三公更是沒有相關學識。
直到鄭又玄與谷三公被一座恢弘的石門擋住去路。
隧戶。
整座陵墓的第一處正式門戶。
鄭又玄和谷三公是從陵墓內過來的,朝向內部的石門上,刻著一篇名為《昌“某”》的文字,可惜的是文字古奧,並非近世通行的字型,鄭又玄和谷三公都不認得,只有昌字與當今字形較為近似。
還是谷三公猜測,那可能是中古時所用的一種文字,與失傳的上古文字存在著緊密的承繼關係,這從刻著的文章間,多有莫名消失的字跡上,可以獲得驗證。
中古流傳至今的典籍,之所以被稱為殘章斷典,並不是整部典籍被撕成了碎片流傳了其中一部分,而是整部書中除去偶爾有字句留存,其它明顯曾經寫、刻著字的地方,都莫名變成了空白。
而且除去上古仙真忽然消失的那一瞬間,絕大部分上古文字消失,後續這一現象還斷斷續續延綿了整個中古,一些最開始沒消失的文字,後來也不知什麼原因消失了。
甚至就連一些中古大修士們用自己改造過的文字,留下的法門、典籍,也會忽然間殘破大半。
孔、老兩位先師的著作實質上也沒有逃過這一劫。
只不過他們在中古末期的影響力巨大,他們的任何著作一經面世,就會被天下所有修士爭相傳誦。
一邊消失,一邊又有人不斷傳抄,變成許多種文字、方言流傳。
最後《道德》和《易術》才終於倖免於難。
當然,流傳狀況如此曲折,後世人們見到的版本,到底還有多少內容是完全符合先師本意的,就很是難料了。
因此,近古時才會再次掀起大規模的道法之爭,各家爭相復原、發展自己所理解的先師道理。
這種斷斷續續消失文字的情況,在許多中古前期,上古之際留下的廢墟、秘境中,都有體現。
此處隧戶的刻文,莫名消失的字不多不少,就算是當今於古文字方面最富盛名的許慎親自到此,只怕也沒辦法透過文章殘留部分,將文章解讀通順。
鄭又玄和谷三公,自然更沒有那樣的本領。
不過見到這麼一座隧戶,谷三公總算是猜到了這裡是什麼地方。
隧戶的設定,在兩漢王公的墳塋中得到了繼承。
谷三公作為社神,見識終究比鄭又玄廣闊。
“此地乃是中古墳墓?”
鄭又玄聽了谷三公猜測,難掩興奮之色。
之前他圖謀的臨蠶郡王之墓,不過是前漢時期的墓葬,而眼下,他竟然陰差陽錯進入了一座中古大墳!
即便他還不知道此處墓主是誰,但看這恢弘的隧戶,以及寬闊能容至少四輛車駕並行,高度也足有五丈的隧道,也知道此處墳墓的等級定然不低,說不定就是一位中古大修士的陵寢。
若是能夠從這樣一座大墓中有所收穫……
說不得上古的法寶也不是不可能啊!
鄭又玄心頭火熱起來,他倒不是想著得了墓中寶物就能脫離任文公了,經過之前那些事,他絲毫不敢再生出反抗任文公的念頭。
他想的是,如果把這裡得到的寶物獻給任文公,一定可以討得任文公歡心,那樣說不定他就能夠獲得再進一步的賞賜。
當然,要獲得寶物,就必須搶在那蘇元明的前面!
想到蘇元明,鄭又玄便急了。
他和谷三公方向走反了,他們是從隧道的一處破口處進來的,那裡正處隧道中段,當時兩個方向,隨便選了一個看起來更幽暗的。
結果這邊是隧戶,是剛剛進入墳墓的地方,距離可能存有寶物的關鍵墓室,可謂南轅北轍。
假如蘇元明這時候也進來,就有可能直接朝墓室所在過去,那樣就麻煩了!
鄭又玄本就不覺得單憑他自己和谷三公,能夠面對面勝過蘇元明那蠻子,萬一再讓蘇元明搶先得到墓中寶物……
一念至此,鄭又玄再顧不得其它,急催身有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