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瑤和蘇清婉扳倒王坤一黨後,朝堂迎來了短暫的平和。然而,好景不長,皇上的身體每況愈下,這一訊息如同陰霾,悄然籠罩著整個大唐朝廷。
一日深夜,靜謐的皇宮被急促的腳步聲打破。林瑤和蘇清婉接到密詔,匆匆趕往御書房。燭火在微風中搖曳,對映出皇上愈發憔悴的面容。他躺在榻上,形容枯槁,卻依然目光如炬,透著堅韌與決絕。
待左右太監宮女退下,皇上示意兩人靠近,聲音雖微弱卻堅定:“朕大限將至,太子年幼,朕已擬好詔書。待朕駕崩,即刻舉行登基大典。朕任命你們為顧命大臣,輔佐新帝,務必守護大唐江山,庇佑百姓,絕不能讓奸臣再有機可乘。”
林瑤和蘇清婉聽聞,眼眶瞬間泛紅,雙膝跪地,重重叩首:“陛下放心,臣等定當肝腦塗地,不負陛下所託。”
幾日後,皇上駕崩的噩耗傳遍朝野。長安城瞬間沉浸在悲痛之中,百姓們自發身著素服,哭聲迴盪在大街小巷。與此同時,皇宮內緊鑼密鼓地籌備著太子的登基大典。
登基當日,皇宮內外張燈結綵,卻難掩壓抑氛圍。林瑤和蘇清婉身著莊重朝服,神色凝重地站在太子身後,見證他一步步登上皇位。當太子頭戴皇冠,端坐在龍椅之上,鐘鼓齊鳴,群臣朝拜,新帝登基儀式圓滿完成。
新帝登基後,林瑤和蘇清婉全身心投入朝政。每天天未亮,她們便入宮,與新帝一同商議國家大事,處理堆積如山的奏摺。然而,治理國家遠比想象中艱難。
朝堂之上,王坤餘黨雖已不成氣候,但仍在暗中使絆子,時不時製造些小麻煩。地方上,各種難題接踵而至。南方數省遭遇罕見旱災,莊稼顆粒無收,百姓流離失所,紛紛逃往北方求生;北方邊境,匈奴雖未大規模進犯,卻常有小股部隊騷擾,掠奪百姓財物。
面對這些困境,林瑤和蘇清婉沒有絲毫退縮。她們首先商討應對南方旱災的辦法。林瑤提議,從國庫撥出部分糧食運往南方賑災,同時號召北方富足省份提供援助。蘇清婉則認為,僅提供糧食治標不治本,還需派遣能幹官員前往南方,組織百姓打井灌溉、興修水利,從根本上解決旱災問題。
兩人的提議得到新帝認可。朝廷迅速行動起來,林瑤親自挑選一批得力官員,攜帶大量糧食和賑災物資奔赴南方。蘇清婉則在朝中協調各方,確保物資調配和運輸順暢。
在解決南方旱災的同時,林瑤和蘇清婉也未忘記北方邊境問題。她們與朝中武將商議,制定了一套加強邊境防禦的方案。一方面,增派軍隊駐守邊境,加強巡邏力度;另一方面,在邊境地區修建堡壘和烽火臺,以便及時發現匈奴動向。
然而,這些舉措的實施並非一帆風順。朝中一些大臣對大規模的賑災行動和邊境防禦建設表示反對。他們認為,國庫本就不充裕,如此大規模的開支會讓國家財政陷入困境。
林瑤和蘇清婉耐心地向大臣們解釋,強調賑災和加強邊境防禦的重要性。她們表示,只有百姓安居樂業、邊境安寧,國家才能穩定發展。在她們的努力勸說下,大多數大臣最終選擇支援她們的決策。
隨著時間推移,南方旱災逐漸得到緩解。在官員們的組織下,百姓齊心協力打井修渠,新的水源被引入農田,乾裂的土地重新煥發生機。北方邊境也因防禦工事的加強,匈奴的騷擾明顯減少。
就在林瑤和蘇清婉以為一切都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時,朝堂上又出現新問題。一些大臣開始對她們的權力產生質疑,認為兩位女流之輩手握重權,難免會干預朝政,甚至有篡權的嫌疑。
面對這些無端指責,林瑤和蘇清婉既憤怒又無奈。她們一心為大唐和百姓,卻被惡意揣測。為消除大臣們的疑慮,她們主動提出下放部分權力,讓更多大臣參與朝政決策。
然而,這一舉措並未完全平息大臣們的不滿。一些心懷叵測的大臣趁機煽動其他官員,試圖進一步削弱林瑤和蘇清婉的勢力。在一次朝會上,這些大臣聯合起來,對她們提出彈劾,要求新帝剝奪她們的顧命大臣之位。
新帝看著下面爭吵不休的大臣們,面露難色。他深知林瑤和蘇清婉對大唐的忠心,也明白她們為國家做出的巨大貢獻。但他初登皇位,根基不穩,面對大臣們的聯名彈劾,一時也不知所措。
林瑤和蘇清婉見狀,心中一陣悲涼。她們跪在地上,向新帝表明心跡:“陛下,臣等一心為大唐,從未有過任何私心。今日若因臣等之故,讓朝堂陷入混亂,臣等願辭去顧命大臣之位,以息眾怒。”
新帝連忙起身,將她們扶起:“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