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秋日的金黃悄然覆蓋長安,林瑤與蘇清婉在勤政殿內,審閱著各部門呈上的季度奏報。看著水利建設初顯成效、科舉改革穩步推進的訊息,二人雖感欣慰,卻也不敢有絲毫懈怠。
“陛下,近日收到西北邊境加急軍報。”蘇清婉神色凝重,將一份密函遞予林瑤。林瑤迅速展開,眉頭緊鎖:“突厥部落在邊境頻繁異動,似有進犯之意。”原本祥和的氛圍瞬間緊張起來,大唐雖國力漸盛,但邊境安危始終是懸於心頭的利刃。
次日早朝,林瑤將此事告知群臣。兵部尚書李明遠出列,拱手道:“陛下,臣以為當立即增派兵力至西北邊境,加強防禦工事。突厥向來野心勃勃,此次異動恐有大動作。”
“李尚書所言極是,但貿然增兵,一來耗費巨大,二來恐引發不必要的衝突。”戶部尚書陳宏憂心忡忡,財政收支平衡一直是他關注的重點,任何大規模軍事行動都可能打破這一微妙平衡。
“可先派遣使者前往突厥,探其虛實,表明我大唐維護和平的立場。若對方仍執迷不悟,再以武力回應,方顯大國風範。”禮部尚書周文彥提出外交先行的策略,希望透過溝通避免戰爭。
朝堂之上,眾臣各抒己見,爭論不休。林瑤沉思片刻,說道:“諸位所言皆有道理。先派使者前往突厥,務必摸清他們的意圖和兵力部署。同時,兵部暗中調遣兩萬精銳,在邊境附近待命,以防萬一。”
決策既定,使者迅速啟程前往突厥。與此同時,林瑤和蘇清婉開始關注國內民生,力求在應對邊境危機時,保障百姓生活不受影響。
“陛下,如今長安城內人口增多,糧食供應略顯緊張。”蘇清婉提醒道,“可鼓勵周邊郡縣開墾荒地,提高糧食產量,同時完善糧食儲備制度,以備不時之需。”
林瑤點頭贊同:“此事交由戶部和工部協同辦理,務必確保百姓吃飽飯。”
數日後,使者傳回訊息,突厥可汗態度強硬,並無罷兵之意,反而要求大唐割讓西北部分土地。林瑤拍案而起:“荒謬!我大唐領土豈容他人覬覦!”
朝堂之上,氣氛劍拔弩張。李明遠請戰:“陛下,突厥欺人太甚,臣願領兵出征,擊退敵軍!”眾武將紛紛響應,士氣高漲。
林瑤看著滿朝激昂的臣子,心中卻十分冷靜:“戰爭一旦爆發,受苦的還是百姓。我們既要扞衛國土,也要儘量減少傷亡。”
此時,蘇清婉提出一個新思路:“陛下,突厥內部並非鐵板一塊,可派人聯絡其內部親唐勢力,分化瓦解他們。同時,聯合周邊受突厥侵擾的部落,共同對抗突厥。”
林瑤眼前一亮:“清婉所言極是,此乃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上策。”
於是,朝廷迅速制定了新的應對方案。一方面,繼續加強邊境防禦,做出隨時迎戰的姿態;另一方面,秘密派遣使者聯絡突厥內部親唐勢力以及周邊部落。
在緊張的籌備過程中,林瑤和蘇清婉也沒有忘記關注國內各項改革的進展。科舉改革即將迎來首次新科考試,他們親自過問考試籌備情況,確保公平公正選拔人才。水利建設專案在各地有序推進,新的灌溉設施讓農田得到更好的滋養,百姓們對未來充滿希望。
隨著局勢的發展,突厥內部親唐勢力傳來好訊息,他們願意配合大唐行動,削弱突厥可汗的力量。周邊部落也紛紛響應,願意與大唐結盟。
林瑤和蘇清婉看著逐漸明朗的局勢,深知危機尚未完全解除,但他們相信,憑藉大唐的智慧與實力,定能化解此次危機,守護好這片土地和百姓。在新的挑戰面前,他們將繼續攜手,引領大唐在風雲變幻的時代中砥礪前行 ,向著更加輝煌的未來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