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宋遼雙方在白溝河對陣。
童貫派人對著遼軍招降:“耶律重德,遼國氣數已盡,何不投降大宋?若是獻上燕雲十六州,本太尉必然在官家面前為你表功。”
“無需多言,有死而已。”耶律重德擺手拒絕道。
童貫正要派人過河廝殺,卻被种師道阻攔。
“太尉,看對面人馬只有三萬,還有一萬不知去向,我等還需謹慎對待才是。”种師道指著對面的遼軍提醒道。
“哎,涿州需要留兵把守,再有燕雲府的梁山牽制,少一萬人馬很正常。”童貫毫不在意。
种師道很是無語,童貫也算是能征慣戰之人,如何在對付遼軍時這般粗心大意?
原來童貫在出發之前,聽完顏宗幹提及攻打遼兵,都是摧枯拉朽、毫不費力,再加上此時童貫身邊有十九萬人,而對方只有四萬,四個人打一個人還打不過嗎?
“種將軍,過河攻擊耶律重德。”童貫清楚,种師道麾下西軍,實戰經驗比他帶來的禁軍要多,便由他打頭陣。
种師道不敢拒絕,只是提醒童貫多放哨探,防止被遼軍偷襲,卻被童貫含糊應對。
為防止耶律重德在宋軍渡河之時半渡而擊,种師道在河邊安排好床弩,這才命令副將帶兵渡河。
副將常年追隨种師道,也是沙場經驗豐富之人,得到种師道命令後,便命人帶領盾牌兵在前,他率領長槍手以及弓箭手跟上,小心謹慎步步為營。
耶律重德本想半渡而擊,見對方謹慎防備,只得放棄衝鋒的打算,只是派出輕騎騷擾。
种師道見副將帶人在河對岸站穩腳步,便率領其餘人馬渡河。
此時正是五六月天氣,水溫並無刺骨寒意。
待种師道的人馬全部過河,只是在遼軍的騷擾下,傷了數十人,相對於十萬兵馬不值一提。
就在此刻,異變突起。
童貫背後突然傳來馬蹄聲,聽這陣勢,得有一萬兵馬,這一變故嚇得种師道面如土色,遼軍果然有埋伏。
而童貫卻不以為意,命令勝捷軍統制趙秉淵帶領四萬兵馬前去迎敵。
遼軍一萬兵馬都是騎兵,打的是耶律旗號,主將正是耶律重德的長子耶律宗雲,從白溝河西側水淺處渡河,待與宋軍相距不到兩裡地,這才開始衝鋒。
將是兵的膽。
耶律宗雲猶如下山猛虎一般,帶領騎兵衝向趙秉淵率領的四萬兵馬,身後遼兵各個如狼似虎,氣勢恢宏。
此時,耶律宗雲的騎兵已經開始衝鋒完成,速度提升到極致,趙秉淵的兵馬步兵居多,還未擺成陣勢,遼軍已經衝到面前。
騎兵衝鋒,勢不可擋!
遼軍猶如虎入羊群一般,殺的勝捷軍當場潰敗,四萬勝捷軍或死或逃,迅速被遼軍殺透。
趙秉淵騎馬迎上耶律宗雲,卻不是他一合之敵,被他一槍戳翻馬下,耶律宗雲甚至都沒有回頭去看趙秉淵,而是帶領騎兵衝向不遠處的童貫。
童貫大驚,他哪裡想到,遼兵竟然如此勇猛,四萬勝捷軍轉眼間便被殺敗,見耶律宗雲向他衝來,急忙派遣其餘勝捷軍前去阻攔。
趙秉淵是勝捷軍統制,依然不是耶律宗雲一合之敵,普通士兵上去只是送人頭。
更何況,遼軍除了主將耶律宗雲,其餘士兵各個奮勇當先,勢如破竹。
种師道想要回身救援童貫,但是被耶律重德牽制,若是他執意撤退,恐怕他麾下的十萬兵馬回去的不足兩成。
就在此刻,童貫做了一個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決定,他拋下勝捷軍,帶著身旁的親兵,沿著白溝河跑了……
耶律宗雲大喜,也不上前阻攔,只是衝到童貫留下的大纛所在,抽出腰間彎刀,直接砍翻大纛。
大纛是士氣所在,被砍翻在地,宋軍頓時士氣全無,毫無還手之力,紛紛丟掉手中兵器四處逃散。
“哈哈,种師道,你看看,這就是趙家官寵信的太尉。念你是沙場老將,不如投降我大遼如何?”耶律重德沒有想到,擊潰童貫的十萬勝捷軍竟然這般容易,本來心中還有顧慮的他,瞬間感覺雨過天晴了,宋朝的威脅解除啦!
“食君之祿,忠君之事。”种師道雖然憤恨童貫貪生怕死逃走,導致宋軍士氣全無,但他種家世代為宋臣,如何能夠投降大宋的敵人遼國。
“種將軍,你才學膽略均勝過童貫數倍,趙家官卻任命童貫為主帥,說明他任人唯親,沒有識人之明。”耶律重德知道种師道為大宋戍邊,抵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