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櫟陽後,嬴虔和阿萊婭並沒有滿足於已收集的情報,他們深知秦國的崛起需要更多的智慧與力量。於是,在秦獻公的支援下,二人決定再次踏上征途,深入周朝各地,拜訪那些聲名遠揚的名士。
第一站,他們來到了孟子講學的地方。孟子身材高大,面容和藹,眼神中透著智慧的光芒。
“久聞孟子大名,今日特來請教。” 嬴虔恭敬地說道,“秦國如今正處變革之際,依先生之見,如何才能讓百姓安居樂業?”
孟子捋了捋鬍鬚,緩緩說道:“治國之道,在於仁政。君主應以民為本,輕徭薄賦,讓百姓有田可耕,有房可住。如此,百姓自然會擁護君主,國家也將繁榮昌盛。”
阿萊婭忍不住提問:“可如今亂世,各國紛爭不斷,秦國若只行仁政,如何抵禦外敵?”
孟子笑了笑:“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若秦國能以仁政感召百姓,百姓自會為秦國效力,眾志成城,何懼外敵?”
嬴虔心中一動,覺得孟子所言雖理想化,但也有可取之處。他暗自思索:秦國變法,雖以強國為目的,但也不能忽視百姓的福祉。
告別孟子後,他們又去拜訪了莊子。莊子住在一個簡陋的茅屋中,卻逍遙自在,仿若世間萬物皆與他無關。
“莊先生,秦國正努力在亂世中求生存,求發展,您可有什麼建議?” 嬴虔問道。
莊子躺在草地上,望著天空,悠悠地說:“順應自然,無為而治。秦國無需刻意追求強大,只要遵循自然規律,不擾民,不折騰,國家自然會發展。”
阿萊婭皺了皺眉頭:“可如今各國都在變法圖強,若秦國無為,豈不是會被吞併?”
莊子笑了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順其自然,方為大道。”
嬴虔心中有些疑惑,但又覺得莊子的話中似乎蘊含著更深層次的道理。他想:也許秦國在發展的過程中,確實不應過於急功近利。
接著,他們見到了荀子。荀子神情嚴肅,目光銳利,給人一種威嚴的感覺。
“荀先生,秦國如今推行變法,加強法治,不知是否符合先生的理念?” 嬴虔問道。
荀子微微點頭:“法治固然重要,但人性本惡,還需禮義教化。秦國在推行法治的同時,也應重視教育,培養百姓的道德觀念,如此才能長治久安。”
嬴虔思考片刻後說:“先生所言極是。秦國目前更注重軍事和經濟的發展,在教育方面確實有所欠缺。”
荀子接著說:“教育乃強國之本,培養人才,方能讓秦國的變法持續下去,走向真正的強大。”
嬴虔和阿萊婭認真聆聽,將荀子的話牢記心中。
最後,他們拜訪了慎到。慎到言辭犀利,對法治有著獨特的見解。
“慎先生,秦國的變法與您的法治理念有何契合之處?” 嬴虔問道。
慎到毫不猶豫地說:“法律是治理國家的根本,秦國應加強法治,做到賞罰分明。有功者賞,有罪者罰,如此才能激勵百姓,讓秦國強大起來。”
阿萊婭又問:“那法律的制定,應該以什麼為依據呢?”
慎到回答:“法律應順應時代的發展,符合國家的利益。秦國如今面臨著複雜的局勢,法律也應不斷完善,以適應新的挑戰。”
嬴虔覺得慎到的話與秦國的變法理念不謀而合,心中對秦國的未來更有信心了。
在返回櫟陽的路上,嬴虔和阿萊婭一直在討論著與名士們的對話。
“這次拜訪,收穫頗豐。各位名士的見解雖不同,但都對秦國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啟示。” 嬴虔感慨道。
阿萊婭點頭表示贊同:“是啊,孟子的仁政,莊子的無為,荀子的禮義教化,慎到的法治,我們都可以從中汲取精華,為秦國所用。”
回到櫟陽後,嬴虔和阿萊婭將拜訪名士的經歷和收穫詳細地彙報給了秦獻公。秦獻公聽完,陷入了沉思。
“這些名士的見解,確實值得我們深思。秦國的變法,不能只注重軍事和經濟,還應關注百姓的生活,重視教育和文化的發展。” 秦獻公說道。
嬴虔和阿萊婭相視一笑,他們知道,這次的遠行沒有白費。然而,就在他們以為一切都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時,一個意想不到的訊息傳來 —— 魏國正在秘密集結兵力,意圖對秦國發動突然襲擊。這個訊息,讓秦國再次陷入了緊張的氛圍之中,而嬴虔和阿萊婭也將面臨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