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3 / 4)

小說:邊緣採訪 作者:絕對601

事。

“只要給錢,什麼稿子都能發;只要給錢,什麼醜聞都能壓。”直到現在,原《鄂東晚報》蘄春記者站記者熊軍武還記得晚報老總在記者會上的講話。

熊軍武說,“我們過去也搞批評報道,那時候最有名的一篇是《某縣法官賣證據》,全國轟動,記者也追求寫好稿。”

因為熱愛寫作,2002年5月,熊軍武進入《黃州晚報》,當年8月《黃州晚報》更名為《鄂東晚報》。今年5月,他卻選擇了主動離開。“我覺得這麼搞下去,晚報早晚要出事。”

熊軍武也有一次“配合”總部記者創收的經歷。

今年4月,《鄂東晚報》接到一條線索,蘄春縣某中學4名學生因被懷疑偷東西,被學校罰款1000元至2000元不等。

“報社派來了一個金牌殺手,調查出學校沒有證據,也沒有人到派出所報案。”熊軍武說,“殺手”叫我約校長談怎麼處理,大家分工,他們做惡人,我做好人,討價還價時,我就替學校說話,看在我的面子上少要一點吧。

最後,學校簽了5000元的宣傳費。

可時間長了,大家都知道《鄂東晚報》的操作方式了。一名熟悉的校長當面對熊軍武說,“晚報就是你們的搖錢樹和敲門磚”。

“記者在老百姓的心裡還是高尚的,可這樣搞不要說報紙黃了,我們連做人的機會都沒了。”陶志東說。

陶志東認為,《鄂東晚報》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因為很多單位都認定,晚報記者採訪什麼負面新聞,無非是為了錢,給錢就能擺平。

陶志東說,《鄂東晚報》絕大多數記者是有使命感的,可自己心裡也清楚,人家表面上對你陪笑臉,因為有短處在你手裡,可背後會罵你什麼東西!

“所以記者平時聊天時也自我安慰,*都說過,資本來到世間,每一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髒的東西,晚報也是在進行原始積累吧。”

主題詞:創收

但陶志東等人認為,自己參與報社組織的新聞創收,並不是“瞌睡遇到枕頭”,內心也是矛盾的―――搞這種事良心上過不去,不這樣搞錢又沒法生活。

今年30歲出頭的陶志東對新聞非常熱愛,尤其喜歡搞深度報道。幾年前,《鄂東晚報》招聘記者,陶志東開始了他喜愛的新聞事業。後來成為一個部室的副主任。

《鄂東晚報》為《黃岡日報》的子報,1997年創刊。1999年到2001年,報社首次面向社會招聘員工,透過努力,報紙從4版擴為8版日報,發行量也從數百份上升到3000多份。2002年改名後策劃了一系列新聞報道,擴為12版,發行量達到近7000份(另有一份《教育導刊》近1.2萬份)。同時,晚報的發行網路和電腦辦公網路建成。

2002年底,由於種種原因,《鄂東晚報》陷入資金困難,領導班子改組,辦報思路發生急劇轉變,從總編、部門主任到記者編輯、校對,人人有任務,個個抓發行,創收成了眾多檔案、會議的主題詞。

也就是這時,陶志東的新聞夢被擊碎了,因為他首先要生存。

《鄂東晚報》2003年10月28日釋出的《駐地記者管理考核辦法》規定,駐地記者每月浮動工資800元,其中200元與新聞工作掛鉤,300元與發行工作掛鉤,300元與廣告掛鉤,完成規定任務的足額髮放,完不成的按比例發放。

《鄂東晚報編輯部2004年部室創收規劃》更是詳細規定,2004年全年創收總任務為190萬元,各部門每人上交的任務,最低1萬元,最高16萬元,普通記者2萬元,老總5萬元。

《鄂東晚報》規定,黃岡市區記者創收提成為23%,各縣記者創收提成25%。

一方面是嚴格的創收考核,一方面是高額的提成,在雙重刺激下,《鄂東晚報》上下動員,借治理教育亂收費迎來了一次“繁榮”。記者注意到,《鄂東晚報》以教育報道為主的“教育導刊”、“教苑”上,幾乎每條新聞後面都有一塊廣告,寫著“某某學校協辦”字樣,這一現象持續了相當長時間。到2003年年底,發行量和廣告純收入都成倍增長。

然而,在經過2003年以學校為重點的創收之後,多數編輯記者開始難以完成任務。

2004年1月7日,《鄂東晚報》釋出2004年發行考核辦法,提出“三個不留空白”:實行部室分線包乾責任制,做到黃岡市區的市直、區直及所屬單位不留空白;實行部室分校包乾責任制,做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