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八八七頁一行以*(穰)**'禳'*風雨據汲本改。
一八九0頁八行博陵張牛角*(立)**'之'*起刊誤謂“立”當作“之”。今據改。
一八九二頁六行蹈之則君子背之則小人按:汲本﹑殿本兩“則”字下並有“為”字。 後一頁
後漢書卷五十九 張衡列傳 第四十九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一'世為著姓。祖父堪,蜀郡太守。衡少善屬文,遊於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蓺。雖才高於世,而無驕尚之情。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闢公府不就。時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踰侈。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
精思傅會,十年乃成。文多故不載。大將軍鄧騭奇其才,累召不應。
注'一'西鄂,縣,故城在今鄧州向城縣南,有平子墓及碑在焉,崔瑗之文也。
衡善機巧,尤致思於天文﹑陰陽﹑歷筭。常耽好玄經,'一'謂崔瑗曰:“吾觀太玄,方知子云妙極道數,乃與五經相擬,非徒傳記之屬,使人難論陰陽之事,漢家得天下二百歲之書也。'二'復二百歲,殆將終乎?'三'所以作者之數,必顯一世,常然之符也。漢四百歲,玄其興矣。”'四'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徵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五'遂乃研核陰陽,妙盡琁機之正,作渾天儀,著靈憲﹑筭罔論,言甚詳明。'六'
注'一'桓譚新論曰:“揚雄作玄書,以為玄者,天也,道也。言聖賢製法作事,皆引天道以為本統,而因附續萬類﹑王政﹑人事﹑法度,故宓羲氏謂之易,老子謂之道,孔子謂之元,而揚雄謂之玄。玄經三篇,以紀天地人之道,立三體有上中下,如禹貢之陳三品。三三而九,因以九九八十一,故為八十一卦。以四為數,數從一至四,重累變易,竟八十一而篃,不可損益。以三十*(五)**'六'*蓍揲之。玄經五千餘言,而傳十二篇也。”
注'二'子云當哀帝時著太玄經,自漢初至哀帝,二百歲也。
注'三'自中興至獻帝,一百八十九年也。
注'四'自此已上,並衡與崔瑗書之文也。
注'五'漢官儀“太史令屬太常,秩六百石”也。
注'六'漢名臣奏曰,蔡邕曰:“言天體者有三家:一曰周髀,二曰宣夜,三曰渾天。宣夜之學絕,無師法。周髀術數具存,考驗天狀,多所違失,故史官不用。
唯渾天者,近得其情,今史官所用候臺銅儀,則其法也。”靈憲序曰:“昔在先王,將步天路,用定靈軌。尋緒本元,先準之於渾體,是為正儀,故靈憲作興。”
衡集無筭罔論,蓋網路天地而筭之,因名焉。
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自去史職,五載復還,乃設客問,作應閒以見其志雲:'一'
注'一'閒,非也。衡集雲:“觀者,觀餘去史官五載而復還,非進取之勢也。唯衡內識利鈍,操心不改。或不我知者,以為失志矣。用為閒餘。餘應之以時有遇否,性命難求,因茲以露餘誠焉,名之應閒厔。”
有閒餘者曰:蓋聞前哲首務,務於下學上達,佐國理民,有云為也。'一'朝有所聞,則夕行之。立功立事,式昭德音。'二'是故伊尹思使君為堯舜,而民處唐虞,彼豈虛言而已哉,必旌厥素爾。'三'咎單、巫咸,寔守王家,'四'申伯、樊仲,實幹周邦,服袞而朝,介圭作瑞。'五'厥跡不朽,垂烈後昆,不亦丕歟!
且學非以要利,而富貴萃之。貴以行令,富以施惠,惠施令行,故易稱以“大業”。'六'質以文美,實由華興,器賴雕飾為好,人以輿服為榮。吾子性德體道,篤信安仁,約己博蓺,無堅不鑽,以思世路,斯何遠矣!'七'曩滯日官。今又原之。'八'雖老氏曲全,進道若退,然行亦以需。'九'必也學非所用,術有所仰,故臨川將濟,而舟璙不存焉。徒經思天衢,內昭獨智,固合理民之式也?
故嘗見謗於鄙儒。'一0'深厲淺揭,隨時為義,曾何貪於支離,而習其孤技邪?
'一一'參'一二'輪可使自轉,木雕猶能獨飛,已垂翅而還故棲,盍亦調其機而銛諸?'一三'昔有文王,自求多福。'一四'人生在勤,不索何獲。'一五'曷若卑體屈己,美言以相剋?'一六'鳴於喬木,乃金聲而玉振之。'一七'用後勳,雪前吝,婞佷不柔,以意誰靳也。'一八'
注'一'論語曰,孔子曰:“下學而上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