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二頁七行孫柔之瑞*'應'*圖曰按:御覽九百十六及廣韻二十六桓鸞字注引並作“瑞應圖”,今據補。
一五二頁七行雞身赤*(毛)**'尾'*據殿本、集解本改。
一五三頁二行禮*(記)**'緯'*曰據集解引惠棟說改。
一五三頁六行王者受命按:“受”原鬥“授”,徑改正。
一五三頁一三行鳳皇見肥城句窳亭槐樹上按:校補謂殿本“鳳皇”作“黃龍”,與聚珍本東觀記合。惟“句窳亭”東觀記作“窳亭”。
一五四頁五行周禮*(鄉)**'大'*司徒據殿本改。
一五四頁一二行不克堂*(桓)**'構'*據殿本、集解本改。注同。按:姚範謂正文及注“構”俱誤“桓”,蓋宋世避高宗之諱,刊本者不知,誤以為欽宗之諱也,故“桓”字猶缺下畫。
一五五頁二行*'霍'*在*(今)*廬江灊縣西南據張森楷校勘記改,與郡國志合。
一五六頁二行房山在今恆州房山縣*(縣)*西北據殿本考證刪。按:“在今”原誤“今在”,徑乙正。
一五六頁三行大司農宋由為太尉按:集解引惠棟說,謂袁紀“宋由”作“宗由”。
一五七頁四行護羌校尉劉盱討之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以西羌傳校之,其時尉乃張紆,非劉盱也。
一五八頁八行*(仍)**'乃'*使使者據刊誤改。
一五八頁一一行今潁*(川)**'州'*縣張森楷校勘記謂監本“川”作“州”,是。
今據改。
一五九頁二行*'二月'*壬辰集解引惠棟說,謂袁紀作“二月壬辰”。今據補。按:
是年正月甲午朔,無壬辰。二月癸亥朔,壬辰,二月三十日也。又按:凡新君即位,皆在先帝崩日,和帝紀“章和二年二月壬辰即皇帝位”,益足證此“壬辰”之上實脫“二月”二字也。
一五九頁二行年三十三按:惠棟補註引蔣杲說,謂章帝即位年十九,在位十三年,年三十二。
一五九頁三行章帝素知人厭明帝苛切按:髃書治要“人”作“民”。
一五九頁三行感陳寵之義按:張森楷校勘記謂髃書治要“義”作“議”,是。 後一頁
後漢書卷四 孝和孝殤帝紀 第四
孝和皇帝諱□,'一'肅宗第四子也。母梁貴人,為竇皇后所譖,憂卒,竇後養帝以為己子。建初七年,立為皇太子。
注'一'諡法曰:“不剛不柔曰和。”伏侯古今注曰:“□之字曰始。□音兆”臣賢案:許慎說文“□音大可反,上諱也”。但伏侯、許慎並漢時人,而帝諱不同,蓋應別有所據。
章和二年二月壬辰,即皇帝位,年十歲。尊皇后曰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