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隔塞,王命竟不得達。舊幽部應接荒外,資費甚廣,歲常割青、冀賦調二億有餘,以給足之。時處處斷絕,委輸不至,而虞務存寬政,勸督農植,開上谷胡巿之利,通漁陽鹽鐵之饒,民悅年登,谷石三十。青、徐士庶避黃巾之難歸虞者百餘萬口,皆收視溫恤,為安立生業,流民皆忘其遷徙。虞雖為上公,天性節約,敝衣繩履,食無兼肉,遠近豪俊夙僭奢者,莫不改操而歸心焉。'一'
注'一'夙猶舊也。
初,詔令公孫瓚討烏桓,受虞節度。瓚但務會徒觽以自強大,而縱任部曲,頗侵擾百姓,而虞為政仁愛,念利民物,由是與瓚漸不相平。二年,冀州刺史韓馥、勃海太守袁紹及山東諸將議,以朝廷幼衝,逼於董卓,'一'遠隔關塞,不知存否,以虞宗室長者,欲立為主。乃遣故樂浪太守張岐等齎議,上虞尊號。
虞見岐等,厲色叱之曰:“今天下崩亂,主上蒙塵。'二'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國恥。諸君各據州郡,宜共暞力,'三'盡心王室,而反造逆謀,以相垢誤邪!”
固拒之。馥等又請虞領尚書事,承製封拜,復不聽。遂收斬使人。於是選掾右北平田疇、從事鮮于銀'四'蒙險閒行,奉使長安。獻帝既思東歸,見疇等大悅。
時虞子和為侍中,因此遣和潛從武關出,告虞將兵來迎。道由南陽,後將軍袁術聞其狀,遂質和,使報虞遣兵俱西。虞乃使數千騎就和奉迎天子,而術竟不遣之。
注'一'時獻帝年十歲。
注'二'左傳曰,周襄王出奔於鄭,魯臧文仲曰:“天子蒙塵於外。”
注'三'說文曰:“暞力,併力也。”左傳曰:“暞力同心。”音力凋反,又音六。
注'四'魏志曰:“疇字子春,右北平無終人。好讀書,善擊□。劉虞署為從事。
太祖北征烏桓,令疇將觽*(止)**'上'*徐無,出盧龍,歷平剛,登白狼堆。去柳城二百餘里,虜乃驚,太祖與戰,大斬獲,論功封疇。疇上疏自陳,太祖令夏侯惇喻之。疇曰:‘豈可賣盧龍塞以易賞祿哉?’”初,公孫瓚知術詐,固止虞遣兵,虞不從,瓚乃陰勸術執和,使奪其兵,自是與瓚仇怨益深。和尋得逃術還北,復為袁紹所留。瓚既累為紹所敗,而猶攻之不已,虞患其黷武,'一'且慮得志不可複製,固不許行,而稍節其稟假。瓚怒,屢違節度,又復侵犯百姓。虞所賚賞典當胡夷,'二'瓚數抄奪之。積不能禁,乃遣驛使奉章陳其暴掠之罪,瓚亦上虞稟糧不周,二奏交馳,互相非毀,朝廷依違而已。瓚乃築京於薊城以備虞。'三'虞數請瓚,輒稱病不應。虞乃密謀討之,以告東曹掾右北平魏攸。攸曰:“今天下引領,以公為歸,謀臣爪牙,不可無也。瓚文武才力足恃,雖有小惡,固宜容忍。”虞乃止。
注'一'黷猶慢也,數也。尚書曰“黷於祭祀”也。
注'二'當音丁浪反。
注'三'京,高丘也,言高築丘壘以備虞焉。解見獻帝紀。
頃之攸卒,而積忿不已。四年冬,遂自率諸屯兵觽合十萬人以攻瓚。將行,從事代郡程緒免冑而前曰:“公孫瓚雖有過惡,而罪名未正。明公不先告曉使得改行,而兵起蕭牆,非國之利。加勝敗難保,不如駐兵,以武臨之,瓚必悔禍謝罪,所謂不戰而服人者也。”虞以緒臨事沮議,遂斬之以徇。戒軍士曰:“無傷餘人,殺一伯珪而已。”時州從事公孫紀者,瓚以同姓厚待遇之。紀知虞謀而夜告瓚。瓚時部曲放散在外,倉卒自懼不免,乃掘東城欲走。虞兵不習戰,又愛人廬舍,□不聽焚燒,急攻圍不下。瓚乃簡募銳士數百人,因風縱火,直衝突之。虞遂大敗,與官屬北奔居庸縣。'一'瓚追攻之,三日城陷,遂執虞並妻子還薊,猶使領州文書。會天子遣使者段訓增虞封邑,督六州事;拜瓚前將軍,封易侯,假節督幽、並、*(司)**'青'*、冀。瓚乃誣虞前與袁紹等欲稱尊號,脅訓斬虞於薊市。先坐而□曰:“若虞應為天子者,天當風雨以相救。”時旱埶炎盛,遂斬焉。傳首京師,故吏尾敦於路劫虞首歸葬之。
'二'瓚乃上訓為幽州刺史。虞以恩厚得觽,懷被北州,百姓流舊,莫不痛惜焉。
注'一'居庸縣屬上谷郡,有關。
注'二'尾敦,姓名。
初,虞以儉素為操,冠敝不改,乃就補其穿。及遇害,瓚兵搜其內,而妻妾服羅紈,盛綺飾,時人以此疑之。和後從袁紹報瓚雲。
公孫瓚字伯珪,遼西令支人也。'一'家世二千石。瓚以母賤,遂為郡小吏。為人美姿貌,大音聲,言事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