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部分(2 / 4)

小說:太平廣記 作者:

隱之說道:“我現在暫時護送寺塔渡過東海,十天後再返回來。”過了幾天,劉隱之從明州回到揚州,立即去訪問懷信。懷信說:“你還記得在海上與你相見時的情況不?”劉隱之豁然想了起來。幾天之後,突然起火把塔燒光了,塔上的白灰以及瓦礫像大雨一樣落下來,塔旁的草房卻一點也沒有損壞。

佛陀薩

有佛陀薩者,其籍編於岐陽法門寺。自言姓佛氏,陀薩其名也。常獨行岐隴間,衣黃持錫。年雖老,然其貌類童騃。好揚言於衢中,或詬辱群僧。僧皆怒焉。其資膳裘紵,俱乞於里人。里人憐其愚,厚與衣食,以故資用獨饒於群僧。陀薩亦轉均於裡中窮餓者焉,里人益憐其心。開成五年夏六月,陀薩召裡中民告曰:“我今夕死矣,汝為吾塔瘞其屍。”果端坐而卒。於是裡中之人,建塔於岐陽之西岡上,漆其屍而瘞焉。後月餘,或視其首,發僅寸餘,弟子即剃去。已而又生,里人大異,遂扃其戶,竟不開焉。(出《宣室志》)

有個叫佛陀薩的僧人,他的名籍編在岐陽法門寺。他自己說是姓佛,陀薩是他的名字。

他常常一個人在岐陽的鄉村行乞,穿的是道教徒常穿的黃衣服,手裡拿著佛僧離不了的錫杖。年紀雖然老了,然而相貌就像不懂事的孩子一樣。他喜歡在大庭廣眾之中大聲說話,或者辱罵其他僧人。僧人對他又氣又恨。他的吃喝穿戴都是跟鄉里人乞討來的。鄉里人可憐他愚呆,格外多給他衣食,所以他的費用比其他僧人都富裕。佛陀薩也把自己寬裕的東西勻給鄉里的窮苦人,鄉里人於是更喜愛他的善良心腸。開成五年夏季六月,陀薩召集起鄉里人,告訴他們說:“我今晚上就要死了,你們要為我建一座塔,把我的屍體葬在裡面。”到了晚上,他果然端坐著死去了。鄉里人於是在岐陽的西山崗建起佛塔,把他的遺體安葬在裡面。

一個多月之後,有人看到他的頭髮長出一寸多長,弟子們便去剃掉了。剃完之後又長了出來,鄉里人大為驚異,便把塔門鎖住了,再也打不開。

興元上座

興元縣西墅有蘭若,上座僧常飲酒食肉,群輩皆效焉。一旦多作大餅,招群徒眾,入屍陁林。以餅裹腐屍肉而食,數啖不已。眾僧掩鼻而走。上座曰:“汝等能食此肉,方可食諸肉。”自此緇徒因成精進也。(出《云溪友議》)

興元縣西郊有座寺廟,上座僧人常常喝酒吃肉,下面的許多僧人都跟著效仿。有一天早上寺廟裡做了許多大餅,上座僧人招呼著一群門徒,走進了專門停放屍體的山林。他用大餅包著腐屍的肉吃,一塊一塊地吃起來沒完。僧人們一個個捂起鼻子就跑。上座僧卻說:“你們只有能吃此肉,才能吃其他的肉。”從此以後,佛教徒因為能吃此物更修行精深了。

趙 蕃

唐國子祭酒趙蕃,大和七年為南宮郎。忽一日,有僧乞食於門且謂,其家僮曰:“吾願見趙公。可乎?”家僮告蕃,蕃即命延入與坐。僧乃曰:“君將有憂,然亦可禳去。”蕃即拜而祈之。僧曰:“遺我裁刀一千五百、庶可脫君之禍。不然,未旬日,當為東南一郡耳。”蕃許之,約來日就送焉,且訪其名暨所居。僧曰:“吾居青龍寺,法安其名也。”言已遂去。明日,蕃即辦送之。使者至寺,以物色訪群僧,僧皆不類。且詢法安師所止,周遍院宇,無影響蹤跡。後數日,蕃出為袁州刺史。(出《宣室志》)

唐朝國子祭酒趙蕃,文宗大和七年時任南宮郎。一天,忽然有個僧人到他門前討飯,並且對僮僕說:“我要見見你家趙公。可以嗎?”僮僕報告了趙蕃,趙蕃就讓把僧人領進屋,又讓他坐下。僧人說:“你要面臨憂患,但這憂患也是可以消除的。”趙蕃急忙施禮祈求消除之法,僧人說:“送給我一千五百把剪刀,說不上就能解除你的禍患。不然,你要離開朝廷而去東南一個郡任職。”趙蕃答應了他,約定明天把剪刀送去,並且詢問僧人的名字與住所,僧人說:“我住在青龍寺,法安是我的名字。”說完他就走了。第二天,趙蕃就備齊了剪刀派人給送去。使者到了青龍寺時,根據相貌在僧人群裡查詢法安,僧人們一個個都不像。他便詢問法安師父在什麼地方。全寺廟都找遍了,也沒見到法安的音訊和蹤跡。過了幾天,趙蕃離開京城出任袁州刺史。

懷 浚

秭歸郡草聖僧懷浚者,不知何處人。唐乾寧初到彼,知來藏往,皆有神驗。愛草書,或經、或釋、或老,至於歌詩鄙瑣之言,靡不集其筆端。與之語,即阿唯而已,里人以神聖待之。刺史於公以其惑眾,系而詰之。乃以詩代通狀曰:“家在閩川西復西,其中歲歲有鶯啼。如今不在鶯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