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鹽令蘭陵人蕭特擅長書寫草書、隸書。高祖觀賞後說:“王獻之的書法不如王羲之,蕭特的墨跡可超過他的父親了。”
僧智永
陳永欣寺僧智永,永師遠祖逸少。曆紀專精,攝齋升堂,員草唯命。智永章草及草書入妙,行入能。兄智楷亦工書,丁覘亦善隸書。時人云:“丁真永草。”(出《書斷》)
又
智永嘗於樓上學書,業成方下。(出《國史纂異》)
梁周興嗣編次千字文,而有王右軍者,人皆不曉。其始乃梁武教諸王書,令殷鐵石於大王書中,榻一千字不重者,每字片紙,雜碎無序。武帝召興嗣謂曰:“卿有才思,為我韻之。”興嗣一夕編綴進上,鬢髮皆白,而賞錫甚厚。右軍孫智永禪師,自臨八百本,散與人外,江南諸寺各留一本。永公住吳興永欣寺,積學書,後有禿筆頭十甕,每甕皆數千。人來覓書,並請題額者如市。所居戶限為穿穴,乃用鐵葉裹之,謂為鐵門限。後取筆頭瘞之,號為退筆塚,自制銘志。(出《尚書故實》)
常居永欣寺閣上臨書,所退筆頭,置之於大竹簏。簏受一石餘,而五簏皆滿。(出《法書要錄》)
南北朝期間,南陳永欣寺僧智永姓王,他的遠祖是王羲之。僧智永對歷代的書法都有精深的研究。他恭恭敬敬地研習草書,終於登上草書的堂奧。僧智永的書法,章草、草書已達妙境,行書達到能書的程度。他的哥哥智楷也擅長書法。丁覘也擅長隸書。當時懂得書法的人都說:“丁覘的正楷,智永的草書。”將二人並稱。
僧智永曾經在一座樓上學習書法,書法學成後才下樓。梁,周興嗣編寫《千字文》,裡面提到王羲之,人們都不知道他是誰。這件事情開始時起於梁武帝教諸位王子王孫書法,讓殷鐵石在王羲之的墨跡中,拓出一千個字不重複,每字一張紙,沒有順序的雜亂放在一起。
武帝召見周興嗣說:“卿你很有才思,請為我將它們有順序的編在一起,還要上韻。”周興嗣一個晚上就將這一個個字按上韻的規則編綴在一起。殫精竭智,一夜的工夫鬢髮全都累白了。武帝重重地獎賞了他。王羲之的孫子智永禪師,親自臨摹了八百本,施捨給世外,江南各個寺院中各留一本。
智永禪師住在吳興永欣寺內學習書法,積存用的禿筆頭十甕,每甕都盛有好幾千支。來向他求字或是請他題寫匾額的人流如市,終日不斷。他住的那間齋室,門檻都讓來人踩穿了,後來用鐵皮裹上,人稱“鐵門檻”。後來,智永禪師將十甕筆埋葬了,起名為“退筆冢”,自己為它撰寫、題刻銘文。智永禪師曾長期住在永欣寺閣樓上臨摹字貼,用廢的筆頭放在一個大竹簏內。這種竹簏每隻可以盛一石米,一共盛了滿滿五簏禿筆。
僧智果
隋永欣寺僧智果,會稽人也。煬帝甚善之。工書銘石,其為瘦健,造次難類。嘗謂永師雲:“和尚得右軍肉,智果得骨。夫筋骨藏於膚肉,山水不厭高深。而此公稍乏清幽,傷於淺露。若吳人之戰,輕進易退,勇力而非武,虛張誇耀,無乃小人儒乎。智果隸、行、草入能。(出《書斷》)
隋朝永欣寺僧智果,會稽人。隋煬帝對智果僧很是友善。智果僧既工書法又銘石刻碑。
他的書法字型瘦健,書寫匆忙,很難說他師法哪家。隋煬帝曾對智果禪師說:“和尚你學得的是王羲之書法的形態,智果和尚深得王羲之書法的風骨。”筋骨隱藏在肌膚的裡面。山不厭高,水不厭深。智果僧人的書法缺少清逸欲仙的空靈之氣,敗筆在淺露上。就象吳人作戰,輕易就進攻,輕易就退卻。全憑著一時的勇氣,而不講究戰法。這是虛張聲勢地自我誇耀,這豈不是小聰明麼?智果僧人的書法,隸書、行書,都達到自成一家的程度。
卷第二百八 書三
唐太宗 購蘭亭序 漢王元昌 歐陽詢 歐陽通 虞世南 褚遂良 薛稷
高正臣 王紹宗 鄭廣文 李陽冰 張旭 僧懷素
唐太宗
唐太宗貞觀十四年,自真草書屏風,以示群臣。筆力遒勁,為一時之絕。嘗謂朝臣曰:“書學小道,初非急務。時或留心,猶勝棄日。凡諸藝業,未有學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怠,不能專精耳。”又云:“吾臨古人之書,殊不學其形勢,惟在骨力。及得骨力,而形勢自生耳。”嘗召三品已上,賜宴於玄武門。帝操筆作飛白書,眾臣乘酒,就太宗手中相競。
散騎常侍劉洎,登御床引手,然後得之。其不得者,鹹稱洎登
床,罪當死,請付法。太宗笑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