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部分(2 / 4)

小說:太平廣記 作者:

你走的道路不同,小心不要相互接近。你俗緣未盡,但願能勤奮修行。如果你勤奮修行不懶惰,我們還會很快相見。”李源因為不能同圓觀暢敘以往的友情。不由得望著圓觀流淚。圓觀又唱起竹枝詞,一步步向前走去。山長水遠,還能聽見歌聲,歌聲深切韻律高亢,不知唱的什麼。初到寺前時唱的是:“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長存。”還有一段唱的是:“身前身後事茫茫,欲話因緣恐斷腸。吳越溪山尋己遍,卻回煙棹上瞿塘。”又過了三年,李源當上了諫議大夫,做官三年死去。

卷第388 悟前生二卷第三百八十八 悟前生二

顧非熊 齊君房 劉立 張克勤 孫緬家奴 文澹 王鄂 僧道傑 袁滋

崔四八 馬思道顧非熊

顧況有子,數歲而卒,況悲傷不已,為詩哭之雲:“老人哭愛子,日暮千行血。心逐斷猿驚,跡隨飛鳥滅。老人年七十,不作多時別。”其子雖卒,魂神常在其家,每聞父哭聲,聽之感慟。因自誓,忽若作人,當再為顧家子。一日,如被人執至一處,若縣吏者,斷令託生顧家。復都無所知。勿覺心醒開目,認其屋宇兄弟,親愛滿側,唯語不得。當其生也,已後又不記。至七歲,其兄戲批之,忽曰:“我是爾兄,何故批我?”一家驚異。方敘前生事,歷歷不誤,弟妹小名,悉遍呼之。即顧非熊也。(出《酉陽雜俎》)

顧況有一個兒子,活了不幾歲就死去了。顧況悲痛不止,作詩悼念兒子說:“老人哭愛子,日暮千行血。心逐斷猿驚,跡隨飛鳥滅。老人年七十,不作多時別。”顧況的兒子雖然已死,但他的魂魄卻經常在家中飄蕩。每當他聽到父親的哭聲,心裡非常感動。於是他發誓:如果將來再投生為人,還做顧家的兒子。有一天,他好象被人帶到一個地方,有一個象縣官模樣的人,判決命令他到顧家託生,再往後就失去了知覺。過了一段時間,他忽然覺得心裡明白了,睜開眼睛,看到了家中和自己的弟兄,身邊站滿了親人。唯獨不能說話,知道自己已經重新託生。對從這以後的事情,他又記不清了。他長到七歲時,他的哥哥和他玩耍時打了他。他忽然說:“我是你的哥哥,你為什麼打我?”一家人都很驚詫。這時,他才把前生的事講述出來,每件事都絲毫不差。弟弟、妹妹的小名全都能叫出來。他就是顧非熊。

齊君房

齊君房者,家於吳。自幼苦貧,雖勤於學,而寡記性。及壯有篇詠,則不甚清新。常為凍餒所驅,役役於吳楚間,以四五六七言干謁,多不遇侯伯禮接。雖時所獲,未嘗積一金。

貯布袋,脫滿一繩,則必病,罄而復愈。元和初,遊錢塘,時屬凶年箕斂,投人十不遇一,乃求朝飧於天竺。至孤山寺西,餒甚,不能前去,因臨流零涕,悲吟數聲。俄爾有胡僧自西而來,亦臨流而坐。顧君房笑曰:“法師,諳秀才旅遊滋味否。”君房曰:“旅遊滋味即足矣。法師之呼,一何謬哉!”僧曰:“子不憶講《法華經》於洛中同德寺乎?”君房曰:“某生四十五矣,盤桓吳楚間,未嘗涉京江,又何有洛中之說乎?”僧曰:“子應為飢火所惱,不暇憶前事也。”乃探缽囊,出一棗,大如拳。曰:“此吾國所產,食之知過去未來事,豈止於前生爾。”君房餒甚,遂請食之。食訖甚渴,掬泉水飲之。忽欠伸枕石而寢,頃刻乃寤。因思講《法華》於同德寺,如昨日焉。因泣涕禮僧曰:“震和尚安在?”曰:“專精未至,再為蜀僧,今則斷攀緣矣。”神上人安在?“曰:”前願未滿,又聞為法師矣。“

“悟法師焉在?”曰:“豈不憶香山寺石像前,戲發大願,若不證無上菩提,必願為赳赳貴臣。昨聞已得大將軍。當時雲水五人,唯吾得解脫,獨爾為凍餒之士耳。”君房泣曰:“某四十餘年日一餐,三十餘年擁一褐。浮俗之事,決斷根源。何期福不圓修,困於今日。”僧曰:“過由師子座上,廣說異端,使學空之人,心生疑惑。戒珠曾缺,禪味曾羶,聲渾響清,終不可致。質傴影曲,報應宜然。”君房曰:“為之奈何?”僧曰:“今日之事,吾無計矣。他生之事,庶有警於吾子焉。”乃探缽囊中,出一鏡,背面皆瑩徹。謂君房曰:“要知貴賤之分,修短之限,佛法興替,吾道盛衰,宜一覽焉。”君房覽鏡,久之謝曰:“報應之事,榮枯之理,謹知之矣。”僧收鏡入囊,遂挈之而去。行十餘步,旋失所在。是夕,君房至靈隱寺,乃剪髮具戒,法名鏡空。大和元年,李玫習業在龍門天竺寺,鏡空自香山敬善寺訪之,遂聞斯說。因語玫曰:“我生五十有七矣,僧臘方十二。持缽乞食,尚九年在。舍世之日,佛法其衰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