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什麼可以擔憂的,他日還在這佇立等你回還的車騎。”浦說:“你以前所說的馮六郎等,難道都是人嗎?”歸說:“馮六郎名叫夷,就是阿神,是軒轅天子的受子;卞判官名叫和,就是從前刖足的,善於區分寶貝,地府讓他做荊山玉使判官。軒轅家奴客,小事不能互相容忍,就命令我讓馮六郎失意。今天艱難不利,實在是這緣由。”浦說:“馮為什麼得第六?”說:“馮是水官,水成數是六。故黃帝有四個兒子,軒轅是四子,就他是最小的。”浦那年被選作霍丘縣令,與他所言相合。上任途中來到這裡,雖然什麼也沒看,大的宴會好象有鬼在那裡。
鄭 馴
鄭馴,貞元中進士擢第,調補門下典儀,第三十五。莊居在華陰縣南五六里,為一縣之勝。馴兄弟四人,曰駉,曰驥,曰騊。騊與馴,有科名時譽,縣大夫泊邑客無不傾向之。馴與渭橋給納(“納”原作“給”,據明抄本改。)判官高叔讓中外相厚,時往求丐。高為設鱠食,其夜,暴病霍亂而卒。時方暑,不及候其家人,即為具棺槨衾禭斂之,冥器奴馬,無不精備。題冥器童背,一曰鷹兒,一曰鶻子。馬有青色者,題雲撒豆搃。十數日,柩歸華陰別墅。時邑客李道古遊虢川半月矣,未知訓之死也。回至潼關西永豐倉路,忽逢馴自北來。
車僕甚盛,李曰:“別來旬日,行李何盛耶?”色氣忻然謂李曰:“多荷渭橋老高所致。”
即呼二童鷹兒、鶻子參李大郎。戲謂曰:“明時文士,乃蓄鷹鶻耶?”馴又指所乘馬曰:“兼請看僕撒豆搃。”李曰:“僕頗有羨色如何?”馴曰:“但勤修令德,致之何難。”乃相與並轡,至野狐泉,李欲留食,馴以馬策過曰:“去家咫尺,何必食為。”有頃,到華陰岳廟東。馴揖李曰:“自此逕路歸矣。”李曰:“且相隨至縣,幸不迴路。”馴曰:“僕離家半月,還要早歸。”固不肯過岳廟。須臾,李至縣,問吏曰:“令與諸官何在?”曰:“適往縣南慰鄭三十四郎矣。”李曰:“慰何事?”吏曰:“鄭三十五郎,今月初向渭橋亡,神柩昨夜歸莊耳。”李囅然曰:“我適與鄭偕自潼關來。”一縣人吏皆曰不虛,李愕然,猶未之信,即策馬疾馳,往鄭莊。中路逢縣吏崔頻、縣丞裴懸、主簿盧士瓊、縣尉莊儒,及其弟莊古、邑客韋納、郭存中,並自鄭莊回。立馬敘言,李乃大驚,良久方能言,且憂身之及禍。後往來者。往往於京城中鬧處相逢,行李僕馬,不異李之所見,而不復有言。
(出《河東集》)
鄭馴,貞元年間考中進士,調補門下典儀,排行第三十五。莊園在華陰縣南五六里處,是一縣的勝地。馴有兄弟四人,叫駉、叫驥、叫騊。騊和馴,有科名和名望。縣大夫到邑客沒有不佩服他的。馴與渭橋給納判官高叔讓中外交情深厚,時常去求助。高給他做鱠魚吃。
那夜,突然得霍亂病而死。當時正是暑天,來不及等他家人,就給他備齊了棺槨衣被後入殮,冥器奴馬無不精心準備。在冥器童子心背上題字,一個叫“鷹兒”,一個叫“鶻子”,馬是青色的,題名“撒豆驄”。十多天,靈柩運回華陰別墅。當時邑客李道古遊覽虢川半月了,不知道馴死。回到潼關西永豐倉。路上,忽然遇到鄭馴從北邊過來,車馬僕從很盛大。
李說:“分別十來天,行李為什麼這麼盛大呢?”聲色很高興的樣子對李說:“多蒙(謝)
渭橋老高給操辦的。“就叫二童子鷹兒、鶻子參拜李大郎。開玩笑說:”盛明之時的文人學士,也養鷹和鶻呀?“馴又指所乘的馬說:”請看看我的撒豆搃馬。“李曰:”我很羨慕你怎麼辦?“訓曰:”只要努力修煉美德,得到還有什麼困難?“就共同並排騎馬,到了野狐泉。李想留馴吃飯,馴把馬鞭打過去,說:”距離家只有咫尺,何必吃飯呢。“一會兒,到了華陰岳廟東邊,馴向李作揖說:”從這小路回去了。“李說:”暫且跟隨到縣裡,正好不繞道。“馴說:”我離家已半月,還要早點回去。“堅持不肯過岳廟。一會兒,李到了縣裡,問官吏說:”縣令和各位官吏在哪裡?“說:”到縣南慰問鄭三十四郎去了。“李說:”因何事慰問?“吏說:”鄭三十五郎,今月初去渭橋死了,靈柩昨夜回莊。“李笑著說:”我剛才和鄭馴一同從潼關來。“一縣人都說這可不能虛言。李很驚愕,還不信他們。就策馬疾馳,前往鄭莊。中途遇見縣吏崔頻、縣丞裴懸、主簿盧土瓊、縣尉莊儒、及其弟莊古、邑客韋納、郭存中,一起從鄭莊回來,停馬敘說,李才大驚,很久才能說出話,擔憂自己將遭災禍。以後來往的人,常常在京城裡熱鬧地方就遇見他,行李僕從馬匹,與李所看見的沒有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