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部分(1 / 4)

小說:太平廣記 作者:

凡大朝會,監察押班不足,則使下侍御史,因朝奏者攝之。(出《國史補》)

凡是大朝會(皇帝接見群臣、外國使臣和慶賀盛典稱為大朝會),由監察御史領班,如果監察御史不夠用,則派侍御史頂替。因為是朝奏者奏請皇帝批准的。

臺門

御史臺門北開,蓋取肅殺就陰之義,故京臺門北開矣。按鄴郡故事雲:御史臺在宮城西南,其門北開。史故城御史臺亦北開。龍朔中,置桂坊,為東朝憲府,門亦北開。然都御史臺門南開。當時創造者不經,反於故事,同諸司,蓋以權宜邪?(御史臺記)

又北開者,或雲,是隋初移都之時,兵部尚書李圓通兼御史大夫,欲向省便近,故開北門。(出《譚賓錄》)

御史臺門北開,因為是取酷烈、蕭索、嚴肅的意思。按《鄴郡故事》上說,御史臺在宮城西南,為了上朝便利,其門北開。隋時京城御史臺門也北開。唐高宗李治龍朔三年。設定桂坊(管理太子宮中圖書、刊輯等事)改為御史臺門也北開。可是都御史(御史之長)臺門南開,是當時建築者沒精心籌劃,故違反舊例。同其他衙署一樣,大概是人權者隨事勢而採取的適宜辦法吧。

又北開門的說法,有的人這樣說,是隋朝初遷都時,兵部尚書李圓通兼御史大夫,想去尚書省就近,故開北門。

歷五院

臺儀,自大夫已下至監察,通謂之五院御史。國朝歷跋五院者共三人焉:李尚隱、張延賞、溫造也。(出《尚書故實》)

御史臺的禮儀,唐朝官職設定,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通謂之五院御史,唐朝只有三個人都經歷過五院的。這三個人是李尚隱、張延賞、溫造。

韓皋

韓皋為御史中丞,常有所陳,必於紫宸殿,對百僚而請,未嘗詣便殿。上謂之曰:“我與卿言,於此不盡,可來延英,當與卿從容,或無遺事。”親友或謂皋曰:“自乾元已來,群臣啟事,皆詣延英,方得詳盡。公何獨於處庭,對眾官以陳之,無失於慎密乎?”韓曰:“御史天下之持平也。摧(”摧“原作”權“,據許刻本改)剛直枉,唯在公共。所言之事,貴人知之,奈何求請便殿,避人竊語,以私國家之法。且延英之置也,肅宗皇帝以苗晉卿年老艱步,故設之。後來臣僚得詣便殿,多以私自售,希求恩寵,欲盡其身。奈何以此為望哉!”(出《傳載》)

韓皋為御史中丞時,常向皇帝奏事,每朝見皇帝都在紫宸殿,面對百官,未曾到便殿去上奏。皇上有時對韓說:“我和你說話,在這說不完,可以到延英殿去說。我和你可以慢慢講,或許不能遺漏。”韓皋的親友有的對韓皋說,自乾元(唐肅宗李亨年號)以來,群臣啟事都到延英殿去奏,才能詳盡。你為什麼獨於外庭面對百官向皇帝陳述呢,不怕洩秘嗎?韓皋說:“御史這個官職應該本著公平正直的態度去處理事情。不畏強暴,大家公認合乎情理,所說的事情最好讓大家都知道。為什麼去便殿,躲避百官私語,以國家法律為自己謀私利?況且設定延英殿本意是肅宗皇帝因為苗晉卿年老步艱,所以才建這座殿。後來臣僚到便殿,多數是假公濟私,希望得到皇上的恩寵,從中自己得到好處,為什麼以此為榮耀呢?”

雜說

諫院以章疏之故,憂患略同。臺中則務糾舉。省中多事,旨趨不一,故言遺補相惜,御史相憎,郎官相輕。(出《國史補》)

諫院(諫官官署)因為屢上奏章的緣故,他們擔心大體相同。御史同僚之間常鬧意見。

門下省工作任務繁重,大家的意見經常不一致。所以說拾遺(諫官名)、補闕(諫官名)互相友愛;御史之間互相憎恨;郎官(郎中、員外郎)之間互相輕視。

使職

開元已前,於外則命使臣,否則止。自置八節度十採訪,始有坐而為使。其後名號益廣。於是有為使則重,為官則輕。故天寶末有佩印至三十者,大曆中請俸有至千貫者。今在朝太清宮、太微宮、度支、鹽鐵、轉運、知苑、閒廄、左右巡、分察、監察、館驛、監倉、監庫、左右街。外任則節度、觀察、諸軍、押蕃、防禦、團練、經略、鎮遏、招討、榷鹽、水陸運、營田、給納、監牧、長春宮。有時而置者。則大禮、禮儀、會盟、刪定、三司、黜陟、巡撫、宣慰、推復、選補、禮會、冊立、弔祭、供軍、糧料、和糴。此其大略。經置而廢者不錄。宦(“宦”原作“官”,據國史補改)官內外悉謂之使。舊為權臣所綰,州縣所理,今屬中人者有之。(出《國史補》)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