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宗開元以前,皇帝親自任命的官員為使臣,不是這樣的不能稱使。自從國內設定八個節度使、十路採訪使,從此節度使和採訪使都有了固定轄區和治地。此後各種使臣名目繁多。於是兼任使臣的官員被人們看重,不兼任使臣的一般官員被人們輕視。所以到天寶(玄宗年號)年間,有的官員佩戴官印竟有三十枚之多,到代宗大曆年間有人兼職俸祿到千貫以上的。今在朝的有太清宮、太微宮、度支、鹽鐵、轉運、知苑、閒廄、左右巡、分察、監察、館驛、監倉、監庫、左右街,這些都是採訪使。外任則為節度使,如觀察、諸軍、押蕃、防禦、團練、經略、鎮遏、招討、榷鹽、水陸運、營田、給納、監牧、長春宮等。有臨時設定的,則有大禮、禮儀、會盟、刪定、三司、黜陟、巡撫、宣慰、推覆、選補、禮會、冊立、弔祭、供軍、糧料、和糴等。這些都是大體上設定的衙門,還有一些設定的衙門後來廢除的,尚不包括在內。宦官無論在宮中任職或在外任職也一律稱使。過去由重臣所司的職務,州縣官所處理的事務,由宦官來管理的也有。
尚書省
郎官故事:吏部郎中二廳,先小銓,次格式;員外郎二廳,先南曹,次廢置。刑部分四復;戶部分兩賦。其制尚矣。舊說,吏部為省眼,禮部為南省舍人,考功度支為振行,比部得廊(“廊”原作“廓”,據明抄本改)下食。以飯從者,號比盤。二十四曹呼左右司為都公。省中語曰:後行祠屯,不博中行都門;中行禮部,(明抄本“部”作“戶”。)不博前行駕庫。(出《國史補》)
郎中官和員外官舊例:吏部郎中有兩個辦公地點,遇有掌選時先初次考績、考論文、核查資歷、以後再考試有關官署制度、官員職權等法規,員外郎也有兩個辦公衙署,先到掌選的吏部員外郎銓選,以後決定去留;刑部分刑部、都官、比部、門司四司,戶部按職務性質可分兩賦:田賦、貢賦。過去的說法認為吏部是尚書省的省眼。吏部下設考功司(掌考課官吏黜陟升降等事宜)、度支司(掌全國財政收入和支出)稱之為振行。刑部的比部司的官員可以在廊下就食,司以下其他官員陪同吃飯的叫作比盤。尚書省下有六部(即戶、禮、兵、刑、工、吏部)每部分四司,一共有二十四衙署。衙署的官員之間,相互稱呼為都公。尚書省內有這種說法:後行工部、不換中行禮部,中行禮部不換兵部、吏部。(唐把六部分成三等即前行、中行、後行)
崔日知
崔日知歷職中外,恨不居八座。及為太常卿,于都寺廳事後起一樓,正與尚書省相望。
時人謂之崔公望省樓。(出《國史異纂》)
崔日知在京城任官,也在地方任過官,可就是沒有任過左僕射和右僕射及六部尚書,感到很遺憾。到他任太常卿(官名)時,在都司廳事後營建一座樓。這所樓正與尚書省官署相望,當時人們稱為崔公望省樓。
度支
故事,度支案,郎中判入,員外判出,侍郎總疏押案而已。貞元以後,始為使額。郎官當直,發敕為重。水部員外郎劉約值宿,會河北繫囚配流嶺南,夜發敕,直宿令史不更事,唯下(“下”字原缺,據明抄本補)嶺南,不下河北。旬月後,本州聞奏,約遂出官。(出《國史補》)
慣例,度支衙門,郎中主管收入,員外郎主管支出,由總管的侍郎簽字畫押。唐德宗貞元之後,專門設使,稱為度支使,由郎官值班處理具體事務。其職事中最重要的是頒佈皇帝的有關命令。水部(為工部四司之一,掌有關水道的政令)員外郎劉約值班。恰趕上河北向嶺南發配囚徒。夜間皇帝頒佈發配命令,值宿的下級令使是個糊塗人,只給嶺南傳達了命令,而沒有給河北傳達命令。經過一段時間,河北官員向皇帝報告了這件事,劉約被免去職務。
柳闢
吏部甲庫有朱泚偽黃案數百道,省中常取戲玩,已而藏之。柳闢知甲庫,始白執政,于都堂集八座丞郎焚之。(出《國史補》)
吏部儲藏甲冑的倉庫裡面有朱泚(原任唐盧龍節度使,後叛唐,稱帝為大秦。)叛唐案卷數百件。尚書省中的官員常常拿來取樂,玩完了就收藏起來。柳闢知道這件事,對主管尚書省的官說。命令在尚書令的大廳內把尚書省左右僕射、左右丞及六部侍郎都召集來,當著這些人的面,把朱泚偽黃案卷焚燒了。
省橋
尚書省東南隅通衢有小橋,相目為拗項橋,言侍御史及殿中久次者至此,必拗項南望南宮也。都堂南門道東有古槐,垂陰至廣。相傳夜深聞絲竹之音,省郎有入相者,欲謂之音聲。祠部呼為水(去聲)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