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5部分(2 / 4)

小說:太平廣記 作者:

下去把明珠搶來!”水精喝了些酒,帶著劍就下去了。過了一會兒,四面看熱鬧的人像牆一樣。忽然看見水精從井面跳出來幾百步遠,接著有一條几百尺長,爪甲鋒利的金龍從空中來抓水精,人和龍都退進入井中。

左右的人心驚膽戰,不敢近看。只是周邯心疼他的水精,王澤心疼他的寶劍,二人逡巡不定。有一位身穿褐裘,相貌古樸的老人來見王澤說:“我是土地神。先生怎能這麼輕視自己的百姓?這口井裡的金龍,是上天的使者,主宰那些瑰璧,澤潤一方生靈,哪能只相信那一把小小的寶劍,而想要趁龍睡覺去把明珠搶過來呢?龍忽然震怒,作用神化,搖得動天關,擺得動地軸,捶得碎山嶽,砸得碎丘陵,百里大地變成江湖,萬人之眾都要餵魚鱉。到那時候,你的骨肉怎麼能保得住呢?從前鍾離不愛其寶,孟嘗君自返其珠。你不學他們,卻縱使貪婪狡詐之徒,鼓動狡詐貪婪之心,肆無忌憚地去奪寶。現在他已經被龍吃掉鍛鍊那些珠子了!”王澤羞愧悔恨,無言以對。土地神又說:“你必須馬上悔過並且要褥告,不要讓金龍太生氣了!”老人倏然離去。王澤立即就準備供品祭奠。

資州龍

韋皋鎮蜀末年,資州獻一龍,身長丈餘,鱗甲悉具。皋以木匣貯之,蟠屈於內。時屬元日,置於大慈寺殿上,百姓皆傳,縱觀二三日,為香菸薰死。國史闕書。是何祥也?(出《紀聞》。)

韋皋鎮守巴蜀的末年,資州獻來一條龍,身長一丈多,鱗和甲什麼都有。韋皋把它用木匣子裝著,讓它在匣子裡蟠屈著。當時正是正月初一,把它放在大慈寺的大殿上,百姓們一傳十、十傳百,隨便看了三天,結果龍被香火薰死了。《國史》上缺少這件事的記載。這是什麼預兆呢?

韋思恭

元和六年,京兆韋思恭與董生、王生三人結友,於嵩山嶽寺肄業。寺東北百餘步,有取水盆在巖下。圍丈餘,而深可容十斛。旋取旋增,終無耗。一寺所汲也。三人者自春居此,至七月中,三人乘暇欲取水。路臻於石盆。見一大蛇長數丈,黑若純漆,而有白花,似錦,蜿蜒盒中。三子見而駭,視之良久。王與董議曰:“彼可取而食之。”韋曰:“不可。昔葛陂之竹,漁父之梭,雷氏之劍,尚皆為龍,安知此名山大鎮,豈非龍潛其身耶。況此蛇鱗甲,尤異於常者。是可戒也。”二子不納所言,乃投石而扣蛇且死,縈而歸烹之。二子皆咄韋生之詐潔。俄而報盆所又有蛇者。二子之盆所,又欲擊。韋生諫而不允。二子方舉石欲投,蛇騰空而去。及三子歸院,烹蛇未熟。忽聞山中有聲,殷然地動。覘之,則此山間風雲暴起,飛沙走石。不瞬息至寺,天地晦暝,對面相失。寺中人聞風雲暴起中雲:“莫錯擊。”須臾,雨火中半下,書生之宇,並焚蕩且盡。王與董,皆不知所在,韋子於寺廊下無事。故神化之理,亦甚昭然。不能全為善,但吐少善言,則蛟龍之禍不及矣。而況於常行善道哉!其二子屍,迨兩日,於寺門南隅下方索得。斯乃韋自說。至於好殺者,足以為戒矣。

(出《博異志》)

元和六年,京兆人韋思恭與董生、王生三人結友,在嵩山嶽寺修習學業。寺東北一百多步的地方,岩石下有一個取水盒。水盆的圍長一丈多一點,而深可裝得下十斛。水是隨打隨增多,打多少增多少,始終不見少。全寺的人都來打水。韋思恭等三人從春天住進來,到了七月中旬,有一天,三個人趁有空就去打水。走到石盆,他們看到一條大蛇。這條大蛇有幾丈長,黑得像純漆,有白花,像錦,在石盆裡彎彎曲曲地爬動。三個人嚇了一跳,看了好久。王生與董生商議說:“那東西可以打死拿回去吃。”韋思恭說:“不行。以前葛陂的竹,漁父的梭,雷氏的劍,尚且都是龍,怎麼知道這名山大鎮之中就沒有龍呢?難道不是龍在這石盆裡潛身嗎?況且這條蛇的鱗和甲,和一般蛇特別不一樣。這可要小心!”二人沒聽他的話,就扔石頭把蛇打死,纏繞起來拿回去煮上了。二人都嘲笑韋思恭是假正經。不一會兒有人說石盆那裡又有大蛇,二人跑去一看,又要下手擊蛇,韋思恭急忙勸阻。二人剛舉石要投,那蛇騰空而去。等到三個人回到院子裡,蛇肉還沒煮熟。忽然聽到山中有一種聲音,地也在顫動。一看,竟然是這山中風雲暴起,飛砂走石。眨眼的工夫,風沙來到寺前,天昏地暗,對面不見人。寺中的人們在風雲暴起之中有人禱告說:“不要錯擊了好人!”片刻,天上下火,其中多半下到三位書生的屋上,燒了個淨光。王生和董生都不知在哪。韋思恭在寺廊下沒啥事兒。所以,神化的道理也很明顯。不能全做善事,只說了一些好話,那麼蛟龍之禍就沒有及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