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況那些經常行善道的呢!那王生和董生的屍體,過了兩天,才在寺門南邊找到。這是韋思恭親口說的。對於那些好殺生的人,此事足以為戒了。
盧元裕
故唐太守盧元裕未仕時,嘗以中元設幡幢像,置盂蘭於其間。俄聞盆中有唧唧之音。元裕視,見一小龍才寸許,逸狀奇姿,婉然可愛。於是以水沃之,其龍伸足振鬣已長數尺矣。
元裕大恐。有白雲自盆中而起,其龍亦逐雲而去。元裕即翰之父也。(出《宣室志》)
從前唐太守盧元裕還沒做官時,曾經在七月二十五這天設定幡幢像,又把盂蘭盆放在其間,不一會兒就聽到盆中有“唧唧”的聲音。盧元裕過去一看,見盆裡有一條才一寸來長的小龍,形狀超逸,姿態奇麗,婉然可愛。於是他就用水澆它。這時候,只見那小東西伸足振鬣,轉瞬間長到幾尺長了。盧元裕很害怕,有白雲從盆中升起,那龍也追趕著白雲而飛去。
盧元裕就是盧翰的父親。
盧 翰
唐安太守盧元裕子翰言,太守少時,嘗結友讀書終南山。日晚溪行,崖中得一圓石,瑩白如鑑。方執翫忽次,墮地而折。中有白魚約長寸餘,隨石宛轉落澗中。漸盈尺,俄長丈餘,鼓鬐掉尾。雲雷暴興,風雨大至。(出《紀聞》)
唐安太守盧元裕的兒子盧翰說,盧元裕年輕的時候,曾經結友在終南山讀書。有一天傍晚走在溪邊,從石崖中拾到一塊圓形石頭。這石頭瑩晶光亮如鏡子一般。正拿著玩,忽然掉到地上摔斷了,裡邊有一條一寸多長的白魚,隨著那石頭宛宛轉轉落到澗中。只見那條小魚漸漸長滿一尺,不一會兒又長到一丈多。它鼓鬐奮爪,昂首掉尾。於是雲雷暴起,風雨大作。
李 修
唐浙西觀察使李修,元和七年,為絳郡守。是歲,其屬縣龍門有龍見。時觀者千數。郡以狀聞於太府。時相國河東府張弘靖為河中節度使,相國之子故舒州刺史以宗,嘗為文以贊其事。(出《宣室志》)
唐朝浙西觀察使李修,元和七年,是絳郡太守。這年,這個郡所屬的龍門縣有龍出現,當時看見的有上千人。郡守寫狀子報告太府知道。當時相國是河東府的張弘靖任河中節度使,相國的兒子前舒州刺史張以宗,曾經寫文章讚美這件事。
韋 宥
唐元和,故都尉韋宥出牧溫州,忽忽不樂,江波修永,舟船燠熱。一日晚涼,乃跨馬登岸,依舟而行。忽淺沙亂流,蘆葦青翠,因縱轡飲馬。而蘆枝有拂鞍者。宥因閒援熟視,忽見新絲箏弦,周纏蘆心。宥即收蘆伸弦,其長倍尋。試縱之,應乎復結。宥奇駭,因置於懷。行次江館,其家室皆已維舟入亭矣。宥故駙馬也,家有妓。即付箏妓曰:“我於蘆心得之,頗甚新緊。然沙洲江徼,是物何自而來?吾甚異之。試施於器,以聽其音。”妓將安之,更無少異,唯短三二寸耳。方饌,妓即置之,隨置復結。食罷視之,則已蜿蜒搖動。妓驚告眾,競來觀之,而雙眸瞭然矣。宥駭曰:“得非龍乎?”命衣冠,焚香致敬。盛諸盂水之內,投之於江。才及中流,風浪皆作,蒸雲走雷,咫尺昏晦。俄有白龍百尺,拿攫昇天。
眾鹹觀之,良久乃滅。(出《集異記》)
唐元和年間,前都尉韋宥出任溫州郡守,心中悶悶不樂,水路又很遠,天氣灼熱,坐在船上也不好受。一天晚上比較涼爽,他就下船上岸,騎著馬和船並行。忽然間看到一個地方,沙淺流亂,蘆葦青青,於是他就撒開韁繩過去飲馬。走在蘆葦叢中,有的蘆枝拂打馬鞍,他隨手就抓上來一棵,一看,看到一根新絲製成的箏弦纏在蘆葦上。他立即就把箏弦拿下來,伸開一看,有兩尋來長。他把弦鬆開,弦又立即盤結回去。他很驚奇,就把它揣到懷裡。來到江館,全家已經早到了。他是從前的駙馬,家裡有歌妓和樂妓。他把那根箏弦交給箏妓說:“這是我從蘆葦上拾到的,挺新挺緊的,但是那是沙洲江岸,這東西是從哪來的呢?我覺得挺奇怪。你把它裝到箏上,聽聽怎麼樣。”箏妓接過弦去,立即就去往箏上安裝,發現這弦與其它弦完全一樣,只是短了二三寸。當時正吃飯,箏妓先把弦放在那裡,一放下它就又盤結起來。吃完飯一看,那弦居然蜿蜒搖動起來。箏妓吃驚地告訴大家,大家爭搶著來看,見那東西居然有一雙明亮的眼睛。韋宥吃驚地說:“莫非是一條龍?”於是他命人幫他穿戴好衣帽,燒香禱告。然後把那東西放到水盆裡,投到大江裡去。剛投到江流中,風流便大作,雲霧蒸騰,驚雷滾動,天昏地暗,一條一百多尺長的白龍騰躍升空。在場的人全都看到了,老半天才漸漸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