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5部分(2 / 4)

小說:太平廣記 作者:

使小廳,是故魏景福殿。董卓亂,魏武挾令遷帝,自洛都許。許州有小李子,色黃,大如櫻桃,謂之御李子。即獻帝(“帝”字原闕,據明抄本補)時所植,至今有焉。

(出《述異記》)

許昌節使的小廳,是過去魏時的景福殿。董卓作亂,魏武曹操挾迫天子遷都,從洛陽遷到許昌。許州有一種小李子,色黃,大小有如櫻桃,叫做“御李子”。這御李子就是漢獻帝那時候栽的,到現在還有。

朱 李

魏文帝安陽殿前,天降朱李八枚。啖一枚,數日不食。今李種有安陽李,大而甘者,即其種也。(出《述異記》)

魏文帝的安陽殿前,從天上掉下來八個硃紅色李子。吃一個,好幾天不想吃飯。如今有一種又大又甜的安陽李子,就是這朱李傳下來的種。

兔頭柰

白柰,出涼州野豬澤,大如兔頭。(出《酉陽雜俎》)

白柰,出在涼州的野豬澤,大如兔子頭。

脂衣柰

脂衣柰,漢時紫柰。大如升,核紫花青。研之有汁,可漆,或著衣,不可浣。(出《酉陽雜俎》)

脂衣柰是漢時的紫柰,體大如升,核是紫色的,花是青色的。脂衣柰研磨出來的漿汁,可以漆器物,有的人也用它染衣服。但是它染的衣服不能洗。

朱 柰

唐貞觀年中,頓丘縣有一賢者,於黃河渚上拾菜,得一樹栽子。大如指。持歸蒔之,三年,乃結子五顆。味狀如柰,又似林檎。多汁,異常酸美。送縣,縣上州,以其奇味,乃進之。上賜綾一十匹。後樹長成,漸至三百顆。每年進之,號曰朱柰。至今存。德貝(“貝”

原作“具”,據明抄本改)博等州,取其枝接,所在豐足。人以為從西域浮來,礙渚而住矣。(出《朝野僉載》)

唐朝貞觀年間,頓丘縣有一個賢德的人,在黃河裡的一個小島上拾菜,拾到了一棵樹栽子,手指那麼大。他把它拿回去栽好蒔弄它。三年之後,這棵小樹結了五顆果子。果子的味道、樣子都像柰,又像林檎。果子多汁,又酸又甜,很好吃。他把果子送到縣上,縣上又送到州,因為它味道奇特,就獻給了皇上。皇上賜綾十匹。後來這棵樹漸漸長大,果子可以結到三百顆,每年都進貢,名叫“朱柰”。朱柰至今還有。德、貝、博等州,用它的枝條嫁接,產量大增。人們認為這是從西域漂來的,被小島子擋住了。

文林果

唐永徽中,魏郡臨黃王國村人王方言,嘗於河中灘上,拾得一小樹栽,埋之。及長,乃林檎也。實大如小黃瓠,色白如玉,間以珠點。亦不多,三數而已,有如纈。實為奇果。光明瑩目,又非常美。紀王慎為曹州刺史,有得之獻王。王貢於高宗,以為朱柰,又名五色林檎,或謂之聯珠果。種於苑中。西城老僧見之雲:“是奇果亦名林檎。”上大重之,賜王方言文林郎,亦號此果為文林郎果。俗雲頻婆果。河東亦多林檎,秦中亦不少。河西諸郡。亦有林檎。皆小於文林果。(出《洽聞記》)

唐永徽年中,魏郡臨黃王國村人王方言,有一次在河中的沙灘上拾到一小棵樹栽子。他就把它栽上了。長大一看,原來是一棵林檎。這棵林檎結的果個頭挺大,一個個都像黃色小葫蘆。果肉白如美玉,間雜有圓點。圓點並不多,三兩個而已,恰似彩結,實在是奇果。樣子好看,味道又美。紀王慎是曹州刺史。有人把弄到的果獻給王,王又把它獻給高宗。高宗認為是朱柰,又名叫“五色林檎”,有的人叫它“聯珠果”。皇上命人把它種在花園裡,西城的一位老和尚見了說:“這是奇果,也叫林檎。”皇上很重視這件事,賜王方言“文林郎”的官職,也把果子叫做“文林郎果”。此果一般叫做“頻婆果”。河東也多有林檎,秦中也不少。河西各郡,也有林檎。不過它們都小於文林果。

聖 柰

河州鳳林關有靈巖寺。每七月十五日,溪穴流出聖柰,大如盞。以為常。(出《洽聞記》)

河州鳳林關有一座靈巖寺。每年七月十五日,就能從溪穴中流出來一些聖柰,像小酒杯那麼大。人們習以為常。

木 桃

桃之大者木桃。詩云。“投我以木桃”是也。(出《述異記》)

桃中最大的是木桃。《詩經》說“投我以木桃”就是證明。

東方村桃

東方村有桃樹。其子徑三尺二寸。和核羹食之,令人益壽。食核中仁,可以治嗽。小桃溫潤,既嗽人食之即止也。(出《神異經》)

東方村有一棵桃樹。它結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