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練大臣龐鍾路和江北團練大臣晏端書等人,一個個罷職,而以自己的嫡系所取代。曾國藩的地位增高了,湘軍的地位也增高了,逐漸取代了八旗和綠營兵,成了太平軍的勁敵。
敵人在磨刀,太平軍也在磨刀。在咸豐帝忙於採取對策的時候,洪秀全也沒閒著。一八六○年五月十一日,在他的主持下,召集高階將領,在天京共議軍情。英王陳玉成首先說道:“武昌扼我咽喉,乃必爭之地,我意應抽調大軍復奪之!”忠王李秀成說道:“為今之計,自天京而論,北距川、陝,西距長城,南距雲貴、兩粵,俱有五六千里之遙。唯東距蘇、杭、上海,不及千里之遠。應撥銀百萬,買置火輪船二三十艘,沿長江上取。或另發兵一支,由甫進江西;再發兵一支,由北可取湖北。如此,則長江兩岸俱為我有矣!”洪仁環支援李秀成的看法,蒙德恩支援陳玉成的建議,雙方爭執不下。
洪秀全最後說道:“時機必爭,安慶必守,湘軍必殲,武漢必取。目前,英、法、美、俄四國洋人,欲逼滿妖簽約,兵臨京、津,劍拔弩張。乘清妖無力南顧,我軍速戰速決,此時機必爭也。安慶乃皖省重鎮,天京之門戶和鎖鑰。安慶在,天京安;安慶失,天京危。所以,安慶必守也。武昌扼我咽喉,乃天京糧米、物資之來源地。其要害可知,是必爭不捨。至於湘軍必殲嘛——”他提高嗓音說:“曾妖頭和他的湘軍,乃我軍之死敵。湘軍一日不滅,我軍則一日不安。湘軍滅,則清妖盡滅矣!”洪秀全站起來,又說:“朕已訂好一個方案,請兄弟們受命。”“遵旨!”眾將“譁”的一聲,站起身來,又開始了新的征程。
第七十二回 忠王執意攻上海 英法組織常勝軍
革命征途艱險,
難以順風揚帆。
家賊垂死強掙扎,
外鬼也來搗亂。
天王洪秀全做了周密部署。第一步:命李秀成領本部人馬攻取蘇、常鎮,限期一個月完成;第二步:從六月中旬開始,集中太平軍絕大部分兵力,沿江而上,全力攻取武漢三鎮,搗毀湘軍老巢。
五月十五日,忠王李秀成從天京出發,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清軍。十九日克丹陽,二十六日克常州,三十日克無錫,六月二日克蘇州,當晚又克江陰,十四日克嘉興,十五日克崑山,十六日克太倉州,二十二日克嘉定,三十日克青浦,七月一日克松江。在不到五十天的時間裡,太平軍便攻佔了現在長江以南——江蘇省除上海以外——的大部分地區。清朝反動軍隊,幾乎全部瓦解。各地的群眾也紛紛組織起來,配合義軍,打擊散軍遊勇,協助捉拿漢奸和特務。
李秀成每佔一城,必舉官造冊,建立地方政權。五家舉一伍長,二十五家舉一兩司馬,一百家舉一卒長,五百家舉一旅帥,兩千五百家舉一師帥,一萬二千五百家舉一軍帥。
太平軍每佔一地,必勸老百姓共守太平天國條規。如:留長髮,破除迷信。在城市獎勵工商,在農村推廣“天朝田畝制”,提倡耕者有其田。這一系列措施,深受群眾歡迎,蘇、常、杭、湖等地區,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繁榮景象。李秀成駐兵蘇州,再不想西征了。
前文書說過,洪秀全限李秀成一個月,在攻取蘇州、常州後,馬上沿江而上,配合各路大軍爭奪武漢。實際上,李秀成卻違反了這一決定,去搞單獨行動了。洪秀全三令五申叫他班師,李秀成置之不理。天王大怒,連下了兩道詔旨,責忠王曰:
軍法最無情,
抗旨實難容。
大局全不顧,
任意欲孤行。
限爾速班師,
不準片刻停。
倘若再違命,
立斬雲雪中。
李秀成接旨後大驚,但又不甘心放棄自己的計劃。他立刻給幹王發了一封信,請求洪仁殲支援他的行動。信上說:
竊思京都地臨大江南北,原有金城湯池之固,然必剷除南方妖穴,方可永奠磐石之安。武昌雖重要,上海也必爭之地也。餘以為,先收上海,鞏固南省,取萬金購置火輪船,再溯江而上。船堅炮利,一戰可定也。
天王堅持西征,勞師糜餉,舍近而求遠,令人費解,願殿下開導之。
有些人認為,李秀成抗旨不遵的目的,想攻克上海,建立他的蘇、浙獨立王國;也有人認為,李秀成存心與洪秀全鬧分裂,大搞投降主義。眾說紛壇,多方責難。究竟李秀成是不是搞投降、是不是鬧分裂?說書人不敢妄加評議。總之,李秀成沒按洪秀全的計劃行事,這倒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