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朝實不易和蒙古人再生大戰,否則的話將會很可能引火燒身!至於疏浚河道之事,臣下也覺得高將軍所想有理,假如一旦有朝一日我朝準備妥當的話,打算北復中原,少不得是要用船隻輸送糧秣資財北上,提前做好準備倒也是明智之舉,倒也不必太過擔心金國趁機南下,畢竟金國現在尾難顧,也無力南侵了!”
真德秀的一番話等於是站在了高懷遠的這一邊,讓鄭清之聽罷之後,大為生氣,眼下雖然他才是輔大臣,但是真德秀在朝野的影響力也絕不比他差,而且在以前史彌遠當權的時候,真德秀的為人及其口碑也比他好,紀先成也許無法比得上自己在朝中的地位,但是真德秀絕對是能和他相抗的。
看到真德秀也站在高懷遠那邊,鄭清之於是也不好再極力反對了,否則的話,他很可能就成了眾矢之的,到時候連聖上也得罪了。
趙昀聞聽之後高興了起來,看來高懷遠想做的事情,在朝中支持者還是不少的,這樣的話他下旨就好辦了,不會引起太多大臣非議了,現在當皇帝也不容易,有時候不見得皇帝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不少事情上還要看看大臣的臉色。
哦!既然如此,那麼此事就按照高將軍所請示的辦好了,淮東乃至京東要儘快穩定下來,至於督辦糧食北運的事情,這次就交給真愛卿來辦吧!
正好這兩年我朝也算是風調雨順,個府庫之中糧食存量還算充裕,就從江南西路以及荊湖路調運糧食,儘快運往楚州一帶好了!只是淮東制置使到底由誰去做,諸位愛卿還是要議一下為好!趙昀一邊下旨,一邊又提出了一個新問題。
賈涉和許國死後,本來是徐晞稷任淮東制置使,後來因為在處置李全的問題上,趙昀不滿徐晞稷所為,將他貶為兵馬鈐轄,現在淮東制置使一直空缺,李全現在已經兵敗身死,淮東失地也已經盡收回來,於是這件事又要提上議程了。
聽到趙昀問這個問題,於是大殿上的大臣們又是一番議論,鄭清之、真德秀紀先成等人都提出了一些人選,最終一個人脫穎而出,基本上被朝中的官員們都認可了。
此人乃是真德秀提出的人選,正是當年京西路制置大使趙方的兒子趙範,趙範這兩年可以說官路亨通,有高懷遠暗地裡面照顧著,先是知光州,因為抵禦金軍有功,現在已經提拔到了京中為官,當了刑部侍郎,而趙範當年在揚州當過通判,對於淮東情況很是熟悉,而且因為其父在朝野之中負有盛名,不少人都願意賣給他一個面子,而趙範這兩年時間做事也很勤勉,很有其父之風,深受趙昀器重。
當真德秀提出了讓趙範出任淮東制置使的時候,基本上朝中反對的人很少,除了鄭清之不太高興之外,其餘人等都覺得趙範乃是比較合適的一個人選。
其實現在朝中還是執行的老套路,就是重要的官職應該交給文官來出任,武將是不能擔任像這樣重要的職務的,而趙範乃是文官出身,在這方面受到的阻力就會小很多。
高懷遠起初是想要活動一番,讓自己手下的部將充當此任的,但是紀先成卻出言反對,告訴高懷遠,現在讓武將出任淮東制置使,定會受到朝中許多文官的反對,到時候不但可能辦不成事,還招致文官們的非議,告高懷遠弄權,所以高懷遠當初才放棄了這個想法,不過紀先成卻告訴他了一個合適的人選,就是趙範。
高懷遠當即便點頭答應了下來,因為趙範他們因為趙方的緣故,這兩年經常會有書信來往,兩個人處的相當不錯,而且在對於淮東的事情上,兩個人見面也有過商議,基本上意見很是一致,所以讓趙範出任淮東制置使這件事上,高懷遠自然沒有意見。
何況趙範也是個很聰明的人,他知道這兩年來,他之所以平步青雲,和高懷遠有分不開的關係,所以即便是看在這個面子上,趙範也會按照高懷遠的既定政策在淮東推行新的政策,不會和高懷遠的既定政策生衝突。
朝堂之爭 第589章 先禮後兵
但是在由誰提出趙範來充當淮東制置使這件事上,紀先成卻耍了滑頭,他故意提出一個不受鄭清之待見的官員,卻將趙範推給了真德秀來提名,而趙昀到時候為了平衡鄭清之和高懷遠之間的關係上,肯定會選擇真德秀提出的人選,所以在高懷遠打李全的時候,趙範的未來就已經基本上確定下來了。
於是一切就順理成章,趙範被授命為新任的淮東制置使,同時兼任知楚州知府,而這次因為徐晞稷配合高懷遠剿滅李全,立下了不小功勞,讓趙昀對他的印象頗為改觀,加上高懷遠在奏捷文書上,也力陳了徐晞稷這次的所作所為,於是趙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