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漸為我們所熟悉、歎服。
於梨華與同根生,同膚髮,並傳統的我們是同胞姐妹,和我們這樣近;天蒼蒼,海茫茫,生活在地球兩面,卻又如此遙遠。但從其大致的經歷和主要作品,猶可看出她的為人。
一
1953年初,一個黑頭髮,黃膚色的中國姑娘,告別了相依為命的父母和溫暖的家庭。她像一隻小鳥,翅膀硬了,到了自己奔前程的時候了。一點點離愁,沉甸甸的兩箱衣服,到“黃金國”獨自“打天下”的雄心……這是她當時的全部財產。
坐在飛機上,她的心一下子提得老高,等待她的是什麼命運呢?身在海輪,又有一種腳踏實地之感。大海忽而平靜,忽而咆哮,喜怒無常,但畢竟是在地面上,比高空多少有點安全感。香港、橫濱、東京、檀香山……異地異國新奇的風光,在她對未來前途的一則喜,一則憂的思慮中,恍恍惚惚掠過。
目的地是三藩市(舊金山),寄居處是相識而不相親,比陌路人強不了多少的一個猶太人的家。她進了三藩市的初級大學選修英文聽讀、英文會話、速記、打字。不久改入加州大學洛杉礬分校研究院。本來她一心要進美國文學系,卻因為英文不過關,成了新聞系研究院的學員。
在新聞系她遇上了一個對手,有個比她高班的日本女同學,英文很好,曾以一篇叫《日本花園》的英文小說,得過米高梅第二獎;那個東洋女很看不起這個中國女孩子,經常修改她寫的新聞稿。平生要強,不肯服輸的她,怎能甘拜下風。“她能寫,我為什麼不能寫?”她下決心要參加米高梅文學創作獎的競選。所謂米高梅文學創作獎,是好萊塢的米高梅公司老闆之一,山姆·高德溫先生,為提攜青年有才氣的作家,在加州大學洛杉礬分校設立的。凡是分校學生都可參加競選,作品不論詩歌、電視劇、電影劇、還是短篇小說,只要是創作性的都可以。
她沒有告訴任何人,私下寫了一個短篇小說。內容是敘述一個年輕女孩,從漢口到重慶去尋找幾年前拋家出走的父親。在重慶郊區,她假作應徵的女僕,進入她父親及另一個妻子的家,逐漸讓父親認出她的真實身分,進一步動之以情,當父親偕她返回漢口家中時,她的母親在憂傷擔心中已過世了。
這篇題名《揚子江頭幾多愁》的小說,與八十多件其他稿件一起競選1956年的米高梅文學獎。競選揭曉,眾多的外國對手,都驚得目瞪口呆。當高德溫先生親自授給這個中國姑娘首獎的獎金和金牌時,於梨華這個名字,第一次引起了海外文藝界的重視。
二
祖國的江南,山清水秀,風光旖旎,人才薈萃。浙江鎮海縣是於梨華的祖籍。1932年1月5日(陰曆十一月二十八日),她出生在上海一個書香之家。她父親在光華大學教書,曾經留學法國,在光華教化學和法文。如果不是因為時局不寧,她全家不會遷回祖籍,她的父親不會失業,用不著帶著兒子到幾十裡的親戚家告貸,兒子得了重病也不至於死亡。
一家人要吃飯,要活命,剩下的四個孩子是父母的安慰,也是沉重的包袱。她父親四處奔走,終於由熟人介紹,在福建南平縣一家造紙廠,找到了一個廠長的職務。
社會動亂,人似轉蓬,忽而西東,她的少女時代也像無根的浮萍。在南平中學剛剛開始初中生活,福建的局勢又緊張起來。父親先動身到湖南衡陽一個私家紙廠當主管,第二年接去了全家人。
還未及彈去旅途的灰塵認識衡陽的市容,就碰上日本兵第四次進攻長沙。衡陽風聲鶴唳,工廠、企業紛紛沿湘桂線撤退。
一家人擠在火車頂篷上,經歷了不少驚險,狼狽地到達山水甲天下的桂林。頭上嗡嗡的敵機,街上轟轟的炸彈聲,美麗的七星巖不再是遊人留戀的勝景,卻成了難民們的避彈所。她父親工作的紙廠在柳州不得已宣告解散。帶著一年的遣散費和一大堆行李,全家七口,棲棲惶惶困守在柳州旅館。父親想盡辦法讓她母親領著四個弟弟先行到貴陽。剩下父親和她,一直捱到日寇兵臨城下,才用最昂貴的價錢,買到兩張木炭車的站票,行李上了另一輛車,結果半路“失蹤”。父女倆空身找到母親住的不能再小的旅館,一家人痛哭不已。
顛沛艱難的生活,能加速一個人的成熟。於梨華說,在流浪中“我看到了真正的不以金錢衡量的朋友的真摯情感,和在危難中損人利己的人。等到一家人像叫花子一樣,到了嘉陵江畔的重慶時,我雖然只有十四五歲,卻已擁有一雙銳利的眼睛,能觀察、分析和辨別被世俗裝飾起來的真偽了。”這雙來之不易的銳利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