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澀了的筆,又滋潤流利起來,在《福建文藝》、《上海文學》、《文匯報·筆會》、《人民日報·大地》、《女作家》等報刊上發表短篇小說和散文,寫出了反映上海“孤島”時期生活的中篇小說《夜深沉》(1981年《長江》文學叢刊第4期)。及當代愛情悲劇的《沒有寫完的生活答卷》(1986年《清明》第4期)。從1988年始,直到1993年,她一直在《新文學史料》上連載《創作雜憶》,這些關於她創作歷程和作品的回憶文章,是對她進行研究的寶貴資料。她的作品選後被收入《中國新文學大系》1927…1937年“小說卷”、《中國新文學大系》1938…1947年“短篇小說卷”、《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大後方文學書系》第三編小說第3集及《20世紀中國女文學文庫》“新女性的地平線'等重要選集之中。
太陽從東昇到西落,每日都給人類留下光和熱,澤被大地萬物。羅洪“憑著一種對人類社會廣博的愛,以及深厚的熱誠”,為二十世紀中國的新文學留下了自己的無限赤誠。她曾說:“天下每一條成功的路,都崎嶇不平,每一件成功的事,都無可幸致,各種藝術品的創制,都漫無止境;這裡是累著不斷的努力,一種默默的堅毅的努力。”這種努力和真誠,她已經持續了六十多年……
1994年11月19日修訂
蕭紅
肖鳳
“沒有風格的作家——等於沒有命中的箭。”
——(俄)維亞席姆朗斯基
一
蕭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雖然算不上是一位“大”作家,但卻是一位獨具風格的作家。
她本名張西瑩,1911年6月2日出生於黑龍江省呼蘭縣的一個地主家庭裡。幼年喪母,父親張廷舉是一個冷酷的官僚,只有祖父張維禎給她疼愛和溫暖,併成了她的第一位啟蒙教師。1920年,在祖父的支援下,得以進入本縣南關小學讀書。1925年,又進入本縣第一女子高小讀書。這一年,她參加了本校支援“五卅”受難工人的募捐義演,在一出名叫《傲霜枝》的話劇中,飾演一個抗拒包辦婚姻的姑娘。1927年,離開故鄉呼蘭縣,進入哈爾濱市東省特別區立第一女子中學讀書,在此期間,對美術和文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1928年11月,參加了反對日本帝國主義者修建吉敦鐵路的示威遊行。1930年,祖父去世,在家中失去了唯一的保護人,父親即在繼母的調唆之下,為蕭紅訂下了一門親事,並與第一女中的校長串通一氣,取消了蕭紅在第一女中的學籍,被迫返回家裡。
1930年,為了抗拒包辦的婚姻及家族的迫害,毅然離家出走,先從呼蘭縣逃到哈爾濱,再從哈爾濱逃至北京,開始過飄泊流浪的生活。1931年,家中為她包辦的那個未婚夫追至北京,在此人的誘騙。下,蕭紅與他同居,並於1932年回到哈爾濱,住在道外正陽十六道待的東興順旅館裡。欠下了六百多元的食宿費之後,那個人藉口回家取錢,從此一去不返,把即將臨盆的蕭紅遺棄在旅館裡。旅館老闆為了挽回經濟上的損失,準備把蕭紅賣到附近的妓院裡去。在如此危急的情況下,得到了蕭軍、舒群等人的幫助。在松花江發大水的一片混亂中,蕭軍將蕭紅接出東興順旅館,送往市立第一醫院,生下了一個女孩。由於蕭紅產後病重,經濟困難,蕭軍遂將女孩送給了他人。蕭紅逃出這家旅館後,與蕭軍同居,先住在道里十一道街一座白俄開設的歐羅巴旅館裡,繼而遷至道里商市街二十五號大院的一間小房內,開始了貧窮但是相依為命的生活。
1933年,在東北進步作家的帶動和影響下,蕭紅開始從事文學創作活動,陸續在《大同報》的“大同俱樂部”及“夜哨”副刊上發表短篇小說、散文和詩,如短篇小說《棄兒》,《兩個青蛙》、《小黑狗》、《啞人》、《夜風》、《葉子》,散文《腿上的繃帶》、《太太與西瓜》,詩《八月天》等。從創作技巧方面看,由於蕭紅還是一位十分年輕的初學寫作者,這些作品在性格的塑造上,在情節的安排上,都流露出了作者在藝術上非常幼稚的地方,但是,從作家著眼的題材上,卻可看出她的創態度是十分嚴肅的,由於接受的是左翼作家的影響,她一開始創作涯,就把目光投向了廣大被奴役、被剝削的勞動人民。在《王阿嫂的死》裡,她寫了一對僱農夫妻的遭遇。在《看風箏》裡,她又寫了一個窮苦老僱工的遭遇。她深深地同情勞動人民遭受的苦難,她也興奮地看到了他們的覺醒和鬥爭。在《夜風》裡,她就寫了牧童長青和他的媽媽,被地主逼迫得走投無路,不得不起來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