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動的故事。這位年僅二十二歲的初學寫作的女作家,在這些作品裡表現出了她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和對勞苦大眾的同情。1934年10月,蕭紅將自己的五篇短篇小說(《王阿嫂的死》、《廣告副手》、《小黑狗》、《看風箏》、《夜風》),與蕭軍的六篇短篇小說合編成小說集《跋涉》,在舒群等友人幫助下,自費由哈爾濱五畫印刷社出版。
1934年6月,由於受到日本帝國主義勢力的威協,蕭紅與蕭軍離開哈爾濱,經大連,至青島,住在觀象山下觀象1路1號的一座兩層小樓房裡,與舒群為鄰。9月,在這裡,寫完了長篇小說《生死場》。
這部小說的構思開始於哈爾濱時期,前半部的片斷曾於1934的4月至6月,在哈爾濱《國際協報》的《文藝》週刊連載。全書共有十七節,在第一節《麥場》至第十節《十年》裡,作者用充滿感情的筆調,描寫了東北農民貧苦無告的生活。他們身受地主階級的殘酷壓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是背向藍天,臉朝黃土,辛勤操勞,累彎了腰,累跛了腿,還是得不到溫飽,受著飢餓和疾病的煎熬,在這種牛馬不如的生活中,有的婦女生下來的孩子也是畸形的。蕭紅用女性作者細緻的觀察,生動地寫出了幾個農婦的悲慘命運。女主人公貧農王婆,是一個飽受磨難的老婦人,她的第一個丈夫虐待她,後來乾脆拋棄了她和孩子,獨自跑進關內去了。她為了生存,不得不嫁給第二個丈夫,這個丈夫卻貧病而死。她又不得不嫁給第三個丈夫老趙三。在她老年的時候,兒子因為反抗官府,被反動政權槍斃了,她覺得生活無望,憤而自殺,可是在將要埋葬的時候,又活轉過來了。另一個貧農家的少女金枝,她只有十七歲,像所有的年輕人一樣,夢想著青春和幸福。但生活給她帶來的是什麼呢?情人是一個粗暴的人,她還沒有過門就懷了孕,受到母親和同村婦女們冷言冷語的嘲諷。嫁過去之後,丈夫嫌她和剛出生的女兒拖累自己,竟把不滿一個月的小金枝活活摔死了。還有一個貧農家的少婦月英,本來是村裡最美麗、性情最溫和的婦女,因為患了癱病,成了丈夫的累贅,不給她飯吃,不給她水喝,下身腐爛了、生了蛆蟲,整天不停地呻吟、哭叫,就這樣活活地爛死了。作者透過對她筆下三個人物的命運的描寫,把北方貧苦婦女的悲慘遭遇展現在讀者的面前,啟發讀者去憎恨黑暗的現實社會。第十一節“年盤轉動了”至第十七節“不健全的腿”,寫的是“九一八”事變後,宣稱“王道”的日本軍隊的鐵蹄,踏進了這個小小的村莊。受著地主階級殘酷壓榨的廣大農民身上,又直接地壓上了一座帝國主義的大山。是馴眼地作亡國奴,被殺害、被擄掠、被強姦呢,還是挺身而起,進行反抗呢?在作品的後半部,蕭紅運用一般女性作者難於駕馭的雄健的筆鋒,描寫了這些被壓迫的農民,逐步走向覺醒,起來鬥爭的故事。他們的親人被槍殺了,他們的鄰人被擄走了,村中的寡婦多起來了,婦女們被姦汙了,連雞都搶得不剩一隻了。就是這些受苦受難的農民,他們白天看著宣稱“王道”的破旗,夜裡秘密地組織起來。多災多難的王婆倔強地站起來了,她在窗外給秘密團體站崗放哨。趙三成了義勇軍的秘密宣傳員,白天黑夜地走門串戶。東村的一個寡婦把孩子送回孃家投奔義勇軍去了。就連那個膽小怕事、一輩子守著一隻心愛的山羊過日子的跛足二里半,也告別了老山羊,跟著頭領參加了義勇軍。作者用了不少篇幅,描繪人民宣誓的日子,用悲愴的氣氛,烘托出人民要求抗戰到底的決心。
《生死場》是三十年代最早出現的抗日小說之一。它的出版,是魯迅先生關懷和幫助的結果。1934年10月初,住在青島的蕭軍,開始給住在上海的魯迅先生寫信。10月底,因為好友舒群被捕,兩蕭倉促離開青島至上海,在拉都路福顯坊的一個亭子間裡住下後,與魯迅先生開始頻繁的通訊往來。11月30日,蕭軍、蕭紅在內山書店第一次與魯迅先生會面。之後,蕭紅的創作、生活等事宜,就都得到了魯迅先生的關懷和幫助。蕭紅把《生死場》的手稿交給魯迅,魯迅先生認真地對此稿進行修改之後,又及時介紹給黃源,建議在生活書店出版的《文學》雜誌上發表。但是,國民黨統治下的舊中國書報檢查制度極其嚴格,《文學》雜誌雖然願意發表,還必須先送到控制文化的官僚衙門——國民黨中央宣傳部書報檢查委員會去審查。這些文化刀斧手們,在把書稿扣壓了半年之後,作出的結論是:不準出版。他們對侵略者奴顏婢膝,對自己的同胞和進步作家卻露出如此專橫兇惡的嘴臉,他們的行徑,激起了魯迅的憤怒。為了支援反映抗日鬥爭的文學作品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