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部分(2 / 4)

一天,清閣偷偷爬到父親屋外對著窗子的石榴樹上,聽見父親與繼母談論她的婚姻問題。父親說:“這是個'旗杆'人家(即有功名的人家),難得啊!不過是獨子,要早娶。”繼母說:“趕緊定了吧,書就不必唸了。”這一聲炸雷霹靂,把她從樹上轟下來。她已有所聞,如今證實了,她的終身大事父母要替她包辦了,他們想透過這種封建婚姻,把她從家裡一腳踢出去,犧牲女兒,得到好處。她氣得渾身哆嗦。“不能容忍!我要讀書,我要求學!”趙清閣在心裡疾呼著,同時,叛逆的念頭開始萌生。

從未出過遠門的趙清閣,意識到出走是唯一的出路。面對生活的挑戰,她終於下定了決心。慈愛的奶奶怕孫女被封建勢力葬送,便把僅有的四塊銀元交給孫女,支援她出逃。

1929年一個嚴冬的深夜,漆黑,寒冷,北風呼號。十五歲的趙清閣,閃著酸澀的淚花,默默地同祖母告別,悄悄逃出信陽老家,搭上駛往開封的夜車,結束了一生中僅有的家庭生活,開始了離鄉背井顛沛漂泊的個人奮鬥生活。

瘦骨伶仃的趙清閣,跑到開封,站在官僚富豪的姨母面前。姨母瞪大驚奇的眼睛,發出冷酷的逐客令:“你這是叛逆,我不能贊同,給你錢,立刻回去!”

趙清閣希望得到起碼的獨立和自由,家庭沒有使她屈服,親戚也擋不住她。她知道姨母的錢不是憐憫,不是同情,更不是支援!她把那幾塊銀元摔到地上,頭也不回,拂袖而去。

生活的現實啟發她思考,她覺得必須自己殺出一條路來。她的性格中又多了倨傲頑強的一面。

從此,趙清閣投入時代的洪流,把青春貢獻給中國的新文藝事業,始終不渝。

沒有經過專門訓練,趙清閣居然考上了河南藝術高中,而且後來還得到助學金。這對一貧如洗的女學生來說,首先是有了吃飯的地方和較安定的學習環境。由於酷愛唐宋詩詞及李清照、托爾斯泰、巴爾扎克的作品並受其影響,她開始寫詩,用它來抒發自己的思想情感。她第一次向開封《民報》投稿,就得到發表。那是1930年的事,趙清閣只有十六歲。

在藝術高中,主課是繪畫和藝術概論,同時也學音樂。趙清閣繪畫是從這裡起步的。經過兩年紮紮實實的科班訓練,她能夠畫西洋畫素描和國畫。學校教務長謝孟剛是位音樂家,他不但親自指導彈琴,還講樂理,講作曲,趙清閣跟他學了不少東西。校長焦端初忠於藝術教育事業,愛護學生,經常接濟窮孩子。趙清閣向他借了不少書,短短時間她讀了大量中外文學名著。基於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她的創作慾望越來越強烈。那時,她寫的詩和散文不只是抒發個人感情,也赤裸裸地抨擊舊社會黑暗,但她還不曉得寫文章“拐彎抹角”在那時的重要性。

兩年後的春季,趙清閣高中畢業,進入河南大學中文系旁聽,一面學習,一面在救濟院貧民小學校教書。在貧民學校,她接觸到受苦受難的下層群眾,常和貧民孤兒在一起,思想又產生了變化。雖然她這時還不明確階級這個概念,但貧富懸殊造成的社會罪惡,已使她感到不平和憤慨,她朦朧地嚮往革命,也試探著用筆進行戰鬥。這時,她主編《新河南報》的文藝週刊和《民國日報》的婦女週刊,並常給《河南民報》、《新河南報》和上海《女子月刊》寫稿,對貧富懸殊、婦女解放。窮孩子受教育等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並揭露反動統治的黑暗。她還用自己的錢救濟學生,幫他們尋找出路,受到學生們的愛戴。趙清閣這種即使帶點稚氣的正義行為,也觸怒了救濟院的老爺,她被視為危險分子而被解僱,報社也向她提出警告。政治上漸漸受到威脅,開封呆不下去了。

在師友的鼓勵協助下,趙清閣離開了河南,於1933年奔赴上海。在那裡,經過考試進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插班,跟既是畫家又是作家的倪貽德教授學習西洋畫。繪畫是主課,畫筆下,也顯露出她的思想。她曾在畢業刊上發表過《高爾基畫像》的素描,該刊對這幅畫評價甚高,說是:“魯殿靈光,彌足珍貴。”但身為美專學生的趙清閣,卻更勤於寫作,發表的文章越來越多,成了黃心勉主編的《女子月刊》的基本撰稿人。她還在上海天一電影公司任該公司出版的《明星日報》編輯,繼續半工半讀。

這段生活十分緊張,白天上課學畫,晚上呆在攝影棚裡,找材料寫報道。她在這兒認識了摩登劇社的左明、復旦劇社的洪深等左翼劇作家,他們是“天一”的導演,對趙清閣影響很大。趙清閣還參加了“美專”的學生會,偶爾還到閘北工廠教女工學文化。深入下層,使她對上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