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學習《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以後,我下決心只寫'使不識字的能聽懂,粗通文字的人沒有一個難字'的東西。”那時她在學習群眾語言方面下過苦功,《淮南大眾》就是她實習的園地。《糾紛》是她用口語寫的小說,是民族化、大眾化的成功嘗試。它同趙對理的《小二黑結婚》一樣,以嶄新的藝術形式出現在文壇,反映重大矛盾和鬥爭,熱烈歌頌人民新政權、新事物,成為中國新文學史上的優秀作品。
那幾年,菡子還以同樣樸素通俗的藝術風格發表了表現軍民關係、人民以生命支援新四軍的《家庭會議》,人民群眾團結一心、進行自衛的《轉折點上》,歌頌人民英雄神槍手的《七十七槍》等短篇小說。這些作品,以被列為“展開了農村反封建鬥爭的慘烈場面”(見周揚在第一次全國文代會上的報告)的作品之一的《糾紛》為其代表,是菡子小說創作的第一個階段。此間,作者在思想上、藝術上、語言運用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為以後的創作的打下了基礎。當然,這些作品也不是無疵可指。小說是以人物形象的刻畫為其基本特點的,沒有人物形象的塑造,就沒有小說。菡子的小說裡出現了眾多的人物,但不少人物形象不夠飽滿,描寫、刻畫還欠集中。但她的起步是堅實的,《糾紛》一篇的價值,就足以預示作者的才華將要開拓的前途。
六
遠方尚有隆隆的炮響,火光歡呼著為大地洗禮,為新生歌唱。
黎明時分,菡子出現在黃浦江畔。被帝國主義反動派苦苦蹂躪的大上海,終於在1949年,乘春風投入人民的懷抱。
菡子作為軍管會人員,先後在上海紡織系統的三個工廠工作,和二人姐妹度過了許多難忘的日日夜夜,那篇名為《綜絲事件》的小說,便是她入城後第一篇反映工業題材的力作。小說透過工廠處理廢品,軍管會由於官僚主義、粗枝大葉,處分幹部不當,與廠方發生矛盾。最後軍管會弄清了問題,主動作了檢查,深刻認識了“三十年革命就是為了爭取民主,不要等我們掌握了政權,自己就不民主起來”的深意,表示以後要直接參加生產管理、學習管理,加強團結,於是提高了共產黨在工人心目中的威信。這篇小說寫於解放戰爭剛剛取得勝利,接管城市工作剛剛展開,而我們又對城市管理生疏、不少工人群眾、職員正在觀望的1950年,因此這篇小說頗具典型性,是一篇現實性很強的好作品。
1949年她出席了全國第一次文代會,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翌年被選為上海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就任華東婦女聯合會宣傳部副部長。 1951年,作為以馮雪峰為團長的第一個中國作家代表團的成員,赴莫斯科訪問,參加蘇聯十月革命節的慶祝活動。回國不久,1952年春,菡子便隨作家巴金等奔赴冰天雪地、戰火紛飛的朝鮮戰場,堅持了最艱苦的坑道生活,參加了著名的上甘嶺等幾次戰役。她在《在朝鮮,我也要做一個詩人》(《和平博物館·代後記》)一文中寫道:
我時常覺得我正生活在一個最理想的環境裡——一個崇高而優美的精神世界。這裡的人們有最亢奮的熱情,最頑強的毅 力,最深切的同情贈和責任心;這裡充滿了青春、友誼和對祖國 及人類深厚的感情。在這個世界中,我很自然地和大家融和在一 起,整天張著友好的眼睛,樂意答應每一個人的差使,可是我還 是做得太少,有時也插不上手,我曾因此而深深地不安。
這是她白雪般純潔無暇的精神境界,向人們昭示無私和崇高,為讀者留下閃光的作品。她的作品不是訪問記,而是親臨其境的真實感受。她親眼看見戰士們如何用自己的鮮血寫下愛國主義、國際主義的美好詩篇。她的第一篇戰地通訊《在勝利的前沿陣地上》在《人民日報》第一版發表後,相繼發表了寫她在坑道見聞的《和平博物館)。英雄鄭小強怎樣從巖頂跳進敵人堆裡,拉響了手雷以及《從上甘嶺來》等十餘篇散文、特寫和小說,使她成為當時國內十分被人注目的女作家。她的《在觀察的位置上》寫朝鮮中線戰場的大門口——五聖山的觀察所,《松樹下》寫衛生員小李,《激渡》寫前方渡口激流中的水上英雄,《親人》寫孤兒張永強對祖國親人的摯愛和對侵略者仇恨的高尚情懷。在這些作品裡,主人翁都是普通而偉大的戰士,他們的戰鬥生活、英雄事蹟、美好的心靈,深深地感動、教育著人們。菡子愛那些犧牲的或還健在的“最可愛的人”,並“願意永遠作我們主人翁實際存在的見證人”。黃源說,菡子“在這小規模的場地和普通戰士身上。典型地塑造這些英雄人物,不論是鄭小強、金衛明,都是具有特徵的、真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