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3 / 4)

孫瑞珍

由於臺灣海峽和政治的隔絕,我們這一代,乃至下一代對蘇雪林都有陌生感,她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位才華橫溢的作家,著作等身的學者,桃李滿天下的教授。

蘇雪林,乳名瑞奴、小妹;學名小梅,字雪林。後因升入北京高等女子師範,將“小”字省去,改為蘇梅。由法回國後,又以字為名,即蘇雪林。筆名有綠漪、靈芬、老梅、天嬰等。1899年生於浙江省瑞安縣縣丞衙門裡,自嘲為半個浙江人,祖籍安徽太平縣嶺下村。

蘇雪林的祖父在清朝末年當過縣令,父親受過高等教育,母親出身於士宦之家,素以賢慧著稱,給蘇雪林以較大影響。她幼時富有男性特點,好動、愛玩,凡男孩所愛的一些玩藝兒,掄刀、舞棒、扳弓射箭,以至去郊外捉蟋蟀、放風箏、釣魚、捕鳥等她都愛玩,整日和幾個年齡差不多的小叔叔、大哥哥們廝打在一起,玩得很開心。而同樣年齡女孩子所喜歡的——擦脂抹粉、穿針引線之類的事情,卻毫無興趣,偶而做一兩件這樣的事也是笨手笨腳,不像樣。人們都說:蘇雪林是一個男性化的女孩,被稱之為“野丫頭”。

由於祖母“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世俗偏見,蘇雪林不能像男孩子一樣讀書,她七歲開始,才跟著叔叔及兄弟們“名不正、言不順”地在祖父衙署所設的私塾裡跟讀,只是不解其意,囫圇吞棗地背誦《三字經》、《千字文》、《女四書》、《幼學瓊林》等。在私塾裡只跟讀一二年,男孩子們都紛紛去學校讀書了,她不得不輟學。跟讀輟學後,閒著無聊,便利用在私塾裡學得的一二千漢字,從叔叔和哥哥那裡借一些通俗小說當作課本自讀。久而久之,她不僅能讀懂《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封神榜》等,也能粗讀文言的《聊齋志異》、《閱微草堂筆記》之類的書,整日埋頭於書海,自得其樂。從此,一顆寂寞的心找到了新的寄託。後來,蘇雪林的叔叔、哥哥們都先後進入上海新式中學或大學,每年寒暑假回家都要帶回一些新舊圖書和當時流行的報刊,蘇雪林便藉機有挑選地閱讀起來。《史記》、《漢書》,她讀過一些選本;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傳奇,以及歷代名家的專集也都涉獵個大概,連當時流行的譯作《天演論》、《茶花女遺事》、《迦茵小傳》、《十字軍英雄記》等,也都讀得著迷。這一段童年和少女時代的苦讀史,為她後來的創作及學術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14年,父親為工作方便而遷居安慶。一位叔叔曾留學日本,思想比較開明,對他父親進行勸說,蘇雪林才得以進入當地一個基督教辦的小學讀書。其間。模仿寫作古典詩詞,僅半年,便又隨母親遷回嶺下村,停止學業。不久,安慶省立初級女子師範登報恢復招生,蘇雪林得知訊息後,“費了無數眼淚、哭泣、哀求、吵鬧”終於說服了祖母和鄉里頑固長輩。蘇雪林回憶說:

……愈遭壓抑,我求學的熱心更熾盛燃燒起來。當燃燒到白 熱點時,竟弄得不茶不飯,如醉如痴,獨自跑到一個離家半里,名 為“水上”的樹林裡徘徊來去,幾回都想跳下林中深澗自殺,若非 母親因對女兒的慈愛,戰勝了對尊長的服從,攜帶我和堂妹至省 城投考,則我這一條小命也許早已結束於水中了。(《我的生活》, 1967年,臺北文星書店出版)

1915年蘇雪林考入安慶省立初級女子師範。在校期間能詩善畫,引人注目。1919年畢業後即留在母校附小教書。在這段極短的教書生涯中與廬隱女士相識。蘇雪林不甘於做一輩子小學教師,以了此一生。於是,再一次向家長提出繼續升學的要求,祖母以婚嫁為由進行阻撓,後因蘇雪林大病而停止逼婚,還滿足了她的升學願望。這一年,她與廬隱結伴同行,離開安慶,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國文系,在系主任陳鍾凡先生的幫助下,很快從旁聽生轉為正科生。

蘇雪林在北京高等女子師範讀書期間,正值“五四”運動發生不久。新文化運動帶來的一股蓬勃、新鮮的空氣,瀰漫步都北京;加之蘇雪林受教於胡適之、李大釗、周作人、陳衡哲等知名教授、學者,同學中又有廬隱、馮沅君、石評梅等追求女性解放的才女,在師友的影響下。她的思想也深受震動,發生了很大變化。正如她在《已酉自述——從兒時到現在》(1969年4月15日《國語日報》)中所說:“……我便全盤接受了這個新文化,而變成一個新人了。”同時,對寫作產生濃厚興趣,並開始用白話文寫作,在《時事新報》副刊“學燈”和《國風日報》副刊“學匯”及《晨報》“副鐫”等處發表政論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