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積成了一本四萬餘字的小冊子。”接著,她於1938年出版《蠹魚集》(長沙商務印書館)和《試看紅樓夢的真面目》(1967年,文星書店)。屈賦研究是蘇雪林半生的事業,從1943年應朋友衛聚賢之約為《紀念吳稚暉先生八十誕辰學術論文集》寫稿《天問整理的初步》開始,到1973年出版《屈賦新探》(臺北廣東出版社),歷時三十餘年,寫作六七十篇文章,成為蘇雪林“屈賦研究”系列。她繼承前人研究成果,借鑑前人研究方法,從東漢的楚辭研究家王逸到現代的陸侃如、遊國恩、聞一多、徐嘉瑞等人的論著,她都作為一家之言,細細地讀。蘇雪林對屈原及其作品的研究計劃宏大精深,她的研究可分為三個歷史階段,第一步從研究《天問》中的神話及與舊約創世紀的關係開始;接著研究《九歌》中十神問題;在此基礎上對世界有關文化與屈原作品的關係進行了更為廣泛的研究。蘇雪林在《我研究屈賦的經過》(1962年7月《作品》4卷1期)一文中談到她研究屈賦的特點時說:
第一,我發現了世界文化同出一源,中國文化是世界的一 支。
第二,我研究屈賦竟得到一個“一以貫之”的方法。用這個方 法不但能把中國許多雜亂無章的文化分子整理成一種秩然有序 的系統,而且也能把世界文化整理出一個頭緒來。
第三,我主張經史子集打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