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部分(2 / 4)

周旋了整整七天七夜,終於取得勝利。關於這個時期的作品,楊沫在《紅紅的山丹花》的後記中總結道:“我感到它們的內容紮實了,有了生活基礎,也有了些群眾語言。但是,我並不喜歡它們。它們被我寫得太實了,也就是現實生活太多,浪漫主義太少。豐富、光彩奪目、充滿戰鬥氣息的沸騰生活,卻被我寫得那麼平淡無奇,黯然失色,不能動人心魄。”楊沫在從事文學活動的歷程中和她從事革命活動一樣,不斷解剖自己,總結經驗教訓,創作也一步一個腳印地穩步前進。

《青春之歌》:投身革命生涯的血

新的戰鬥開始了。回到闊別已久的北京,楊沫的心不能平靜。沙灘紅樓,就像一位歷史老人,如今又看見它了,埋在楊沫心頭多少激動人心的故事,一下子全蹦了出來。走進西山溫泉的山光水色,鑽人熱鬧起來的北京小衚衕,又把楊沫帶回悲苦奮進的少年時代。天地變了,生活變了,可那流逝了的歲月卻在楊沫的心中永駐。最初楊沫在《人民日報》社擔任編輯,不久轉到北京市婦聯擔任宣傳部長。1950年楊沫生病休養期間,多少年來要創作長篇小說的願望又翻騰起來。閒暇時比激戰中更懷念親人,更流連往事。受玷汙自殺的貧苦女兒秀妮,被軍閥絞死的方伯務,1933年那照亮前程的除夕之夜,在北戴河徘徊海邊的痛苦與絕望,與大學生玄的最後分手,“九·一八”之後群情激昂的學生運動,抗戰八年在冀中平原的日日夜夜,解放戰爭中的土地改革運動,那些數不盡的犧牲了和活著的英雄們,都在楊沫的腦海中活躍起來。是時代塑造了楊沫的靈魂,是時代給了楊沫創作的命題。在思想、感情、生活藝術的準備都已完成之後,到了和平環境,楊沫才有條件實現她多年的宿願。1951年楊沫提筆開始創作長篇,到1952年底寫出二十萬字的初稿,這時她調到中央電影局劇本創作所擔任編劇,從事專業創作。把頭腦中的形象變成文字是個艱苦的過程。而楊沫又處在病的折磨中。她常常是躺在床上寫作,寫了改,改了寫,滿意的留下,不行的撕掉再寫,經過六七次的修改、重寫,艱難地熬過六年漫長的時日,終於完成了長篇小說《青春之歌》。

三十七萬字的《青春之歌》由作家出版社於1958年出版,在此之前《北京日報》曾連載過其中幾章。初版的三十五萬冊《青春之歌》,在廣大讀者、特別是青年讀者中獲得巨大反響,人們爭相傳看、購買。第二年,楊沫一鼓作氣,將小說改編成同名電影。崔嵬、謝芳、秦怡、康泰、於洋等著名導演和演員參加了這部影片的製作。《青春之歌》為楊沫贏得了聲望和榮譽。盛名之下的楊沫仍然是那樣謙虛、熱情、質樸。她吸收了讀者的一些意見,用三個月時間,又進行了一次修改,增加了十一章,全書達四十多萬字,於1960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再版。《青春之歌》激盪了千百萬人的心,前後銷售達四五百萬冊,被翻譯成日、英、法、越、朝、俄、希臘、阿拉伯、印尼、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等十幾國文字出版。在日本,從1960年翻譯出版,到1965年,共印刷十二次,出版二十萬冊,這在日本也是驚人的數字。

這部小說描寫北京的愛國青年學生在“九·一八”至“一二·九”的歷史風暴裡所進行的頑強鬥爭。成功地塑造了幾位青年共產黨人的形象,刻畫了從苦悶訪惶到覺醒的成長中的知識分子,寫出他們的痛苦、歡樂、愛情和戰鬥,也描寫了幾個動搖、沉淪以至叛變的社會渣滓。在民族危亡繫於一髮的歷史年代,形形色色的人物都走上舞臺充分表演。書中描寫了眾多的人物,但各具特色,他們有自己的生活環境,成長道路,有不同的政治態度和處世哲學,也有自己的感情世界以及愛情生活。爽朗熱情、瀟灑不羈的盧嘉川常帶著狡猾頑皮的微笑;穩健沉著、淳厚質樸的江華更多的是工人氣質:“希臘女神”般美麗的林紅面對死亡鎮定自若。這三位堅定的共產黨人具有共產主義戰士的共性,又有自己獨特的風采。把自己關在象牙塔裡自私平庸的餘永澤和戲弄人生、玩世不恭的白莉蘋,個性和生活環境截然不同,但都走向沉淪墮落的泥坑。溫柔、善良、沉靜的王曉燕也走過曲折的路,但終於覺醒投入革命懷抱。而戴愉從共產黨裡的左傾機會主義分子到叛變投敵也有他自己獨特的發生、發展過程。還有徐輝、羅大方、許寧、李槐英等眾多青年知識分子群像,表現了時代的特徵和風貌,他們又都站在各自的角度影響著主人公林道靜。

《青春之歌》最成功的地方是塑造了林道靜這個革命知識分子形象。楊沫對她太熟悉,太瞭解了。在這個形象裡有楊沫自己的生活經歷,更有楊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