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部分(3 / 4)

,給讀者留下無盡的思索和聯想的餘地,使作品具有強烈的象徵性。這一切都讓人興奮地想到,一位生長於書香世家,受到傳統文化深深哺養的中國作家,當她把眼光投向世界文化,特別是世界現代藝術時,由於她的創造性的吸收與綜合,產生了多麼奇妙而且多麼開闊的藝術奇蹟。這讓人想起伯納德·欠瑞孫給海明威的關於《老人與海》的一封信:“《老人與海》是一首田園樂曲,大海就是大海,不是拜倫式的,不是麥爾維爾式的,好比荷馬的手筆,行文又沉著又激動人心,猶如荷馬的詩。真正的藝術家既不象徵化也不寓言化——海明威是一位真正的藝術家——但是任何一部真正的藝術品都散發出象徵和寓言的意味……”這段關於海明威作品的評語,當然不是具體的作家作品的評論,應當認為,它談的是真正藝術的融會貫通。

宗璞已走向於成熟的人生,也走向了成熟的藝術追求和實踐。一個走向成熟的文學家總是力求寬廣和博大的。1986年,宗璞開始長篇小說創作,準備寫一部名叫《野葫蘆引》的四卷鉅製;1987年小說第一、二章開始在《人民文學》發表;1988年第一卷《南渡記》正式出版。其中人物仍然是一批學貫中西的高階知識分子以及他們下一代的青年人。寫他們在抗日烽火燃起,北平淪陷,流亡南渡後的一系列悽楚動人的故事。宗璞在長篇中仍然筆觸委婉,風格典雅,保留了她原有的書卷可人的風韻。

目前,作者又已完成第二卷,不久即可付梓。

宗璞的散文

一、遊記散文的傳統功力

我們現在把話題集中到她的散文創作方面。世上的事情往往無獨有偶,宗璞的散文《西湖漫筆》一發表,如同小說《紅豆》一樣,也成了她散文的成名作。這一篇散文使她第一次在散文界獲得了承認。《西湖漫筆》又與《紅豆》的命運一樣,在幾十年歷史風雨淘汰面前,它依然保留了藝術的青春。自此以後,宗璞的散文創作,始終與小說並行於當世。近幾年來,她的散文創作更趨繁豐,散文藝術日臻成熟,可說是今日要知宗璞,就不可不知宗璞的散文。

也許又與小說一樣,宗璞的散文也並不多產。她確實是一個藝術態度相當嚴謹的人,甚至在創作上有點知識分子的矜持。人們曾經注意到她的小說幾乎每一篇都有不同的追求和新意。她的吸取和融匯為新時期小說帶來諸多的藝術啟示。同樣,如果你有機會閱讀她的每篇散文的話,仍然可以見到她苦心孤詣追索的身影。每篇文章,或立意謀篇,或風格意蘊,她都力求有一些新意。尤其她很注意文字的韻律節奏,音樂性強。所以她多篇散文為電臺和各種教材選中。

她對散文和各種品類體式,也多有涉及,如遊記、抒情寫景、人物敘多、域外訪問,近年更有文化隨筆等等。她的散文與小說創作也有不同之處:即她的散文追求沒有更改和超越中國散文傳統固有的藝術方法和審美規範,沒有像她的某些小說那樣,對傳統總求有新質的突破。在散文的實踐中,她體現更多的潛在性的與中國傳統散文包括五四散文的靠接的意願。可以說她始終在向傳統散文藝術的博大精深行進,在執著和不與紛擾之中,臻於爐火純青的境界。

宗璞的散文創作可以說起始於遊記。《西湖漫筆》寫於五六十年代之交,同時期還有《墨城紅月》等,寫景也頗優美。杭州西湖是江南風景佳麗之地,自古至今,多有名篇吟詠於它。當時初露頭角的宗璞,卻能在名家名篇之前泰然處之,毫不怯弱地寫出了嶄新的文字。

《西湖漫筆》起始不寫西湖,而寫她足跡所至的其他地方。她說過去沒有說過西湖的好話,她只是漫不經心地把話題盪開去。她認為欣賞山水猶如欣賞達·芬奇《永遠的微笑》這幅畫一樣,開始未覺怎樣,直到把玩幾次之後,忽然發現那“無以名狀”的美,甚至“只覺得眼淚直往外流”。這裡她強調了美學欣賞的“恍然有所悟”,即真正要有自己的獨到感受。以上這些“題外話”實際上是為她寫有“獨到感受”的西湖作了烘托,字裡行間透出她對西湖美色不敢造次的莊重感。

《西湖漫筆》寫得最美的也是文章的主要部分,就是六月煙雨中西湖的“綠”。這也是區別於眾多寫西湖美景的文字。寫“綠”實非易事,綠是抽象的色彩的概念。想當年朱自清寫“梅雨潭的綠”,可能也感棘手,結果他用了一連串的比喻:“這平鋪著,厚積著的綠,著實可愛。她鬆鬆的皺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著,像塗了'明油'一般……她又不雜些兒塵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把綠比喻為“少婦的裙幅”、“溫潤的碧玉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