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沸騰了的水,尤其是臺下,那些在敵人面前像小老虎似的戰士,出入槍林彈雨,在任何艱難危急的情況下,都面不改色的英雄們……他們坐在用土堆起來的舞臺前面,一個個激動得滿臉通紅,熱淚盈眶,有的戰士情不自禁地站起來,高喊幾句似口號非口號的話語,又默然坐下;有的戰士竟忘其所以,要朝臺上的黃世仁衝去;有的戰士痛哭失聲,當場暈倒……”(同上)
她終於看到了藝術的神奇力量。她說:“我驚歎、懾服、羨慕這種力量,我暗中下了決心要走這條路。”(同上)從此,她義無反顧的沿著這條道路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從盲目、朦朧,逐漸到自覺、堅定。
茹誌鵑是在自己的本子上開始創作實踐的。在長期的戰鬥生活中,她接觸了許多可親可敬的人,看到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事。她在本子上寫日記,追記各種沒有名目的感想、散記、故事等等。把這些瑣碎的東西記下來,當時並沒有明確的目標和成熟的想法,更想不到為了發表,只是覺得這些感人的事不記下來可惜。天長日久,她記了厚厚的一大本。一天,一位作曲的同志偶然發現她的本子裡有一段好像歌詞又好像詩樣的東西,便拿去譜了曲,並且定題目為《跑得兇就打得好》,歌曲很快就在部隊傳唱開了,還得了二等獎。從此,她開始有意識地寫些歌詞、快板詩,寫些戰鬥需要的廣場歌舞劇。筆不停地寫,思想也隨著急促的腳步和節拍行進。行軍休息時寫,扒在揹包上寫,臥在戰壕裡寫……默默地開始了終生的選擇。她說:“當時我並沒有發宣言。我覺得發宣言,提要求,都沒有實幹來得具有說服力,而且自己到底能不能走這條路,也需要在實踐中加以檢驗”。(同上)
1948年——淮海戰役前,她在部隊領導的鼓勵下參加了創作組。決心用心血和生命實踐自己的宣言。她和創作組的同志一起寫了大型話劇《八00機車出動了》、《不拿槍的戰士》及短篇小說《何棟樑與金鳳》。她從這裡起步,在這裡生根、開花、結果。以後,又創作了許多優秀短篇小說《澄河邊上》、《同志之間》、《百合花》等。革命戰鬥生活,賦予茹誌鵑一雙單單屬於她自己的眼睛。她說:“我就是帶著這雙眼睛去看我周圍的生活的。這是一雙帶著幸福的微笑,非常單純的、熱情的、信賴的眼睛”。(同上)
七、真誠地敬獻
茹誌鵑於1949年4月隨著後繼部隊渡過長江,進入一個新的天地,她被留在南京軍區政治部文工團從事專業創作。
1955年,部隊大批女同志轉業到地方工作,茹誌鵑也從南京軍區政治部文工團轉到上海作協分會《文藝月報》社當編輯,從事業餘寫作。這時,她已和劇作家王嘯平結婚,並且有了孩子。緊張的工作、繁忙的家務勞動與艱苦的創作,發生了激烈的碰撞,三者互不相讓,各自有著自己的地盤。為了互不影響,她給自己制定了一個“三三”制的工作計劃。白天上班從事編輯工作,晚上從九點到十二點先帶孩子睡三個小時,鬧鐘一響再起來寫三四個小時,然後再睡一段時間。她以頑強的韌勁,保證“三三”制的實行。
辛勤的耕耘結出了豐收的碩果。
《關大媽》寫於1954年。這篇小說無論是作家表達思想,攝取生活的方式,還是藝術手法都迥異於她後來的作品。小說描寫了一位為革命無私地獻出一切的光輝老媽媽形象,她是埋藏在作家心中的無數革命者的典型代表。英雄性格展示得比較充分,加之作品充滿了摯熱的愛和崇高的理想,因此讀起來頗令人感動。只是由於過分注重故下情節的敘述,而忽略了人物個性的刻畫。
繼《關大媽》之後,作家開啟了生活和思想的閘門,一發而不可收。《妯娌》、《百合花》、《高高的白楊樹》、《如願》、《澄河邊上》、《春暖時節》、《里程》、《靜靜的產院》等一篇篇新作相繼問世。何大媽、靜蘭、譚嬸嬸、新媳婦等一個個平凡而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躍然紙上。茹誌鵑用自己的藝術實踐,點綴了社會主義文學藝術的畫廊。在藝術描寫手法上,作家也進行了新的刻意追求,從型別描寫轉到性格刻畫,藝術風格和創作個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文化大革命”前的十多年中,她共寫了二十多篇小說,三十多篇報告文學、散文、特寫以及詩歌、電影劇本等,出版了《高高的白楊樹》、《靜靜的產院》、《百合花》、《關大媽》等短篇集。
創作上的豐收和藝術上的新突破,給文壇帶來了“春”的氣息,她的創作引起了社會上的廣泛注意,老作家茅盾、冰心、魏金技、王西彥及評論家侯金鏡等都相繼撰文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