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茹誌鵑的作品,肯定她在藝術上取得的可喜成就。與此同時,也不時地吹起一陣陣涼風,搖動著“百合花”和“白楊樹”。1961年前後,評論界圍繞著茹誌鵑的作品展開熱烈的討論。作協上海分會先後舉行四次討論會,茹誌鵑也應邀參加。討論內容主要集中在作品題材與風格的關係和人物創作兩個問題上褒貶迥異,眾說紛紜。
茹誌鵑堅實地走著自己的路,不回頭,不怯步。1960年她離開了編輯工作崗位,從事專業創作;1961年被選為作協上海分會理事。
八、《百合花》——創作道路上的標誌
《百合花》集中了茹誌鵑藝術風格之精華,堪稱為前期代表作。同時,也是一朵與作家命運息息相關的心靈之花。她說:“《百合花》在我創作的歷程中,是關鍵的一個作品,是使我鼓起更大勇氣走上創作道路的一個作品。……這個作品跟隨我經歷的波折不算小。同志們說我在創作上還有希望,尚可發展,曾以《百合花》為例;而'四人幫'搞文化專制主義,冠我以'文藝黑線的的金字招牌'也以它為例;較多的讀者記得的也還是它。那麼就讓它明明白白地,作為我創作道路上的一個標誌吧!”(《百合花》後記)
1958年,茹誌鵑寫成了短篇小說《百合花》,先後寄出去兩次,都被退了回來,最後終於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