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治焜
申明:本書由霸氣 書庫 (。。)自網路收集整理製作;僅供預覽交流學習使用;版權歸原作者和出版社所有;如果喜歡;請支援訂閱購買正版。
第一章 高僧妙手(上)
明朝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南直隸廬州府城合肥東門外壩上街上,有一家字號為“廖裕豐”的糧店,坐落在二道河東岸,面對二道河流入南淝河的入口處。(明代稱直隸京師北京的地區為北直隸,簡稱北直,亦可稱京師;稱直隸南京的地區為南直隸,簡稱南直,亦可稱南京。南直隸的範圍包括今江蘇、安徽、上海兩省一市地區,相當那時的一個省。)
壩上街為南北向,東是店面房舍,西臨二道河。站在廖裕豐糧店門口,放眼越過壩上街,可以看到南淝河、二道河上的大小船隻,川流不息地駛向東西南北。這南淝河、二道河是合肥集散貨物的水上通道。二道河口上有一座拱形石橋,名曰“鳳凰橋”,由此可以通向城裡。
壩上街街東店面是糧店布莊,酒樓茶館。街西沿河擺著各種攤販,有土產陶瓷,竹木鐵器,茶葉藥材,水果乾果,肉類蔬菜。還有打拳賣藝的,說書唱曲的,測字看相的,玩猴雜耍的,三教九流,無所不有。
這天,壩上街上照常貿易興隆,人流熙攘。忽的,從鳳凰橋上,走來一個鬚眉皆白的老和尚。只見他從容地穿過人群,行至廖裕豐糧店門口停下,就地盤腿打坐。
老和尚坐定,從肩上輕輕取下木魚,放在地上,又在木魚前放一個缽盂,於是眼皮下垂,一面敲打著木魚,一面口唸“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意為“尊敬的”,南音“那”字的陰平,無音“膜”;阿音“婀”),看樣子是來化緣的。
糧店的夥計見狀,對老和尚道:“這位大師,今日店主家裡有事,請到別處化緣去吧。”
老和尚好像沒有聽見似的,依然敲擊那木魚。夥計無奈,只得向缽盂裡丟了三個銅錢。老和尚並不理會,毫無走開之意。
夥計很是氣憤,指著老和尚道:“你這和尚好生無理,已同你說過了,主人家有事,不要在此打擾。現下你緣也化了,怎的仍賴著不走?”一時圍了許多人,指指點點,甚是熱鬧。
老和尚充耳不聞,仍是敲擊那木魚,於是夥計走上前去,欲拉他走路。但見老和尚慢慢地抬起眼皮,拾取缽盂中的三個銅錢,信手拋去,只聽得“當、當、當”有節奏的三響,那三個銅錢已從三寸厚的木門楣中,魚貫穿過,落入店堂,整整齊齊地疊置在地上。夥計與圍看的人們,個個呆若木雞,一片死一般的寂靜。
此時,從糧店內步出一個儒冠儒服的中年人。他面容蠟黃,雙眉緊鎖,操著嘶啞的聲音,拱手言道:“這位大師,在下因犬子重病纏身,一時來遲,待慢之處,還望海涵。若大師不嫌舍下簡陋,請至寒舍一坐。”
老和尚舉目而視,見眼前站著一個談吐不欲的儒士,便起身還禮道:“老衲冒昧攪擾,請施主寬諒。施主事體繁忙,何慢之有?”收起缽盂,背上木魚,隨那儒士進入糧店。
二人來至第三進與第四進正屋間的北首書房,分賓主而坐,書僮獻上茶來。那儒士復抱拳道:“在下廖志經,系本店店主,不敢請問,大師修行於那座名山寶剎,法號尊稱?此番來敝處有何見教?”
老和尚雙手合什,口唸佛號,說道:“老衲乃青陽縣(今屬安徽)九華山化城寺法慧是也。此番雲遊四方,路過廬州,聽市井傳說,令郎在包河有所奇遇,刻下病勢沉重;老衲未聞其詳,特造次府上冀能一睹,或有回春之術,也未可知。”
廖志緯長吁一聲,道:“犬子母親早喪,在下便益加憐愛,凡事百般依從,以致釀成大禍。”遂詳細敘述其子得病始末。
包河與南淝河南、北環抱合肥城,交會於東門水關,與城西的黑池壩一起,構成了合肥的護城河。包河東南有小包村,是北宋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副使、權知開封府尹事包拯的故里。包河中有小島名“香花墩”,是包拯曾經讀書之處。香花墩上有“包孝肅公祠”,祠內有包拯塑像,像兩旁有副對聯:“理冤獄關節不通自是閻羅氣象,賑災黎慈悲無量依然菩薩心腸。”祠東有井曰“廉泉”,相傳不廉者飲井泉則頭痛不已,廉者飲之則味冽而甘美。又因河底土質肥沃,包河還出一種“雪花藕”,潔白勝雪,香嫩可口,食之無絲,聞名遐邇。合肥有句俗話:“包河的藕——無絲(無私)。”老百姓說,包河的藕所以無絲,是緣因包公鐵面無私所至。故而,包河為廬州名勝之一。
初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