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便走走,自然不能遠去遊山玩水,朱永興和夢珠帶上護衛,便去了城中的南湖。
南湖最初是雨水匯合成的小澤,又名草湖。明代將其開掘成湖,在湖中堆積成三座土山,以神話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三仙山命名。這裡竹秀林幽,鳥語花香,亭臺樓閣隱於翠綠叢中。而且,這裡終年楊柳依依,四季碧波粼粼,景緻很美。當地的文人學士常喜歡到這裡吟詩作賦,發奮苦讀,故又稱“學海”。雲南過橋米線的故事便起源於這裡。
朱永興和夢珠在湖邊信步遊覽,侍衛們則遠遠的散開警戒。湖水溫柔恬靜的流淌,似乎在唱著一首和諧的歌曲。岸邊的花木,高的、矮的、各種顏色的,又增加了無限的畫意。
朱永興找了塊石頭坐下,望著湖水發呆。微風徐來,襲人衣襟,山野的氣息使他的心緒平穩許多,他努力使自己什麼也不想,只是偶爾拾起根樹枝或石塊,投到水面上,撒下一圈圈的圓暈,把膽怯的小魚兒驚走。
以前朱永興有這樣一個觀點,覺得一個國家的好壞在於皇帝,皇帝是個賢明的君主,這個國家就能好;如果是個昏君,國家想好是不可能的。現在看來,這樣的想法還是過於稚嫩了。做皇帝的雖然過著錦衣玉食、美女成群的生活,其實從某種意義上是一個關在美麗籠子裡的金絲鳥。
同時,皇帝是孤獨的,有哪個臣子能把皇帝作為朋友一樣的對待,每個人的接近都是有目的的,因為只有皇帝手中掌管著生殺大權。“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太多的謊言,太多的欺騙,更要命的是,就算你想改變這樣的狀態,憑藉皇帝一個人是不可能的。
“伴君如伴虎”,是的,大家可能都猜不透皇帝在想什麼,可是反過來呢,大家都在想皇帝想什麼,而皇帝怎麼能瞭解身邊這些整天陪伴他的臣子心裡在想什麼呢,如果你是皇帝,你不知道身邊這麼多人,都在想什麼,是不是有更大的惶恐不安呢?
歷史上總是說“忠言逆耳”,可是皇帝從何判斷哪些是忠言呢,每天有那麼多人在他面前搬弄是非,一句謊言說十遍也就成了真話。皇帝也是人啊,他不是神人可以辨別出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
而更多的被命運推上皇帝寶座的皇帝們又能如何呢?命運讓他們當上了皇帝,太多的謊言粉飾了這個世界,讓他們覺得自己的國家沒有什麼問題,大家都能過上好日子。那個在荒年問災民為什麼不吃肉丸子的昏庸皇帝,被世人嘲笑了幾百年,可是他真的錯了嗎?他能問這句話,說明他還很善良,換個皇帝甚至更不當回事,只要自己過的好就行了。
可恨的人必有可悲處;值得羨慕的人也必有其羨慕的理由。皇帝擁有佳麗三千,他卻感受不到真實的愛情;皇帝擁有無上權勢,卻得不到別人的真誠相待;皇帝金口玉言,卻不能口不擇言,要小心謹慎,以防別人把他的一句戲言揣摩變味;皇帝的舉動不能隨心所欲,自由自在,種種條條框框使他只能戴著假面具整天故作威嚴。
平凡的人,擁有真摯的感情,真誠的朋友,真實的感覺,對於朱永興來說,這些都是還能擁有的寶貴的東西,日後或許就是奢望了。
而郭之奇的執著進諫,也讓朱永興意識到即便是皇帝,即便是英明的皇帝,也未必能夠治理好國家。畢竟,皇帝是一個人,不可能事必躬親,不可能允毛蒜皮的事情都攬過來管理,他還是要依靠下面的官員。
也就是說,靠英明的皇帝,是人治,漏洞難免;只有制度和法律,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證國家的穩定。這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法治,在現在也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法治。但卻可以強調“以法治國”、“依法辦事”的治國方式、制度及其執行機制,再逐漸由這種形式意義上的法治向實質意義上的法治逐漸過渡。
而且,這種法治的思想並不需要獨創,而是可以借鑑法家的思想,稍加改進便可以實行。阻力呢,自然會來自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這也是朱永興一直感到難辦的地方。
但是,不破不立,小破小立,大破大立。朱永興意識到目前或許是個好時機,打著興利除弊、中興大明的旗幟,很多麻煩會迎刃而解,等到形成了習慣,建立了框架,日後想改也就是不是那麼簡單了。
儘管現階段應該以軍事為主,但法治和制度的建設也不應該放鬆。因為沒有肯實任事,剛直不阿的臣下,中興不過是一句空話,朱永興還沒自大到一個人就能力挽狂瀾。
說實話,他把自己的作用定位於一面旗幟,一個稍顯蹩腳的引路人,藉助於對歷史知識的瞭解,裝神弄鬼般的進行作弊,等到歷史偏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