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笨重,守城自然是好,但野戰卻難以發揮威力。而轟天炮的輕便易攜,可以很快投入戰鬥,並能靈活地提供火力支援,卻是他們萬萬也沒想到的。
兩軍在曠野中列陣對峙,真正的決戰即將開始。雙方將領們都觀察著敵陣,尋找著其中的弱點和突破口。
安南軍隊採用了傳統的一字長蛇陣,鄭檜想得很簡單,那就是藉著數量上的優勢以排山倒海的勢頭突破明軍的陣型。整個安南陣容橫跨東西。佈滿了整個視野。中軍數量更多,排列更密,後面還有大象的影子。
明軍則排出了五個方陣,準確說應該是十個縱隊小陣,每個小陣之間留出了一條相當寬的通道,貫穿了整個縱深。這是對付安南戰象衝鋒的,可以使大象在受驚奔跑時透過。
當然,每個方陣的前面,都安排了專門射擊大象的火銃手,他們裝備的是從緬甸繳獲來的重型火銃。雖然笨重。射擊時需要支架。但槍彈威力大,正是對付大象的有力武器。
安南人竟然沒有把戰象佈置在最前面,朱永興稍感意外。本來他是準備承受住安南戰象的衝擊後。再展開反擊的,但現在顯然是不用了。
明軍用的是車陣嗎?鄭檜等安南將領對明軍陣列前那些板車感到疑惑。這種板車很低矮,輪子只有正常馬車的三分之一大,但很厚重結實。車前方探出幾桿長矛,車廂則被木板擋住,象武鋼車,但怪模怪樣的。嗯,再看看,不要輕動,反正優勢在我。
從準備到出城。再前進數里、兩軍對峙,有兩個時辰了吧?朱永興決定率先發起攻擊,王旗升起,親衛們高舉著在陣前跑動兩次,“威武,萬勝!”的呼聲響徹戰陣上空,馬寶等人立刻按照計劃開始指揮。
在隆隆的戰鼓聲中,明軍陣勢緩緩移動,向裡許外的安南軍隊壓了過去。幾百名騎兵從陣後沿著各個通道衝到前面,鐵蹄鏗鏘,猛衝敵陣。
“火銃手,把衝陣敵騎打成篩子。”鄭檜見當面衝來百十騎明軍,心中大怒,決定以雷霆之擊還以顏色,不容明軍輕視己軍。
中軍旗號一變,大量手持火銃的安南士兵便衝到陣地前,準備向正開過來的明軍騎兵射擊。明軍騎兵衝得兇猛,但仔細看的話,他們並不是直線衝鋒,而是帶有弧度的,並且是有層次性的。
奔過來的明軍騎兵臉上都畫著五顏六色的圖案,一個個橫眉立目,縱聲狂呼,聲勢極足,猶如凶神惡煞一般。
“開火!”一個經驗不足的安南小軍官害怕了,但在他下達命令前,已經有個別的安南兵忍不住恐懼,搶先開火了。
火光閃閃,一簇簇的白色煙霧在安南陣前騰起,然後就是連綿不絕的槍響聲。安南火銃兵急急忙忙地扣動扳機,放上一槍又退後兩步重新裝填彈藥。
明軍騎兵的誘敵獲得了成功,在百米外便勒韁轉向,斜掠過安南軍陣,只有少數騎兵或被擊中,或被傷馬,滾落下來。第二波騎兵又斜掠而至,安南火銃兵繼續射擊。
明軍顯然抵抗不住安南火銃兵的兇猛火力,安南士兵看到明軍騎兵在密集的火銃射擊前斜掠退去。但威脅還沒有解除,又一排明軍騎兵衝了上來,發出一陣齊聲的吶喊
“開火!”
“打啊!”
安南軍陣上又發出一陣大吼聲,軍官們一個個心急如焚,連聲催促著那些悶頭裝填的火銃手。
戰場上槍聲大作、密如驟雨,安南軍隊前的煙霧漸漸變得越來越濃,從槍口噴射出來的火焰也不象最開始看得那樣清楚,而是在煙霧中忽隱忽現。
平時的軍事訓練可以使士兵熟練掌握裝彈的技能,提高射擊的速度。但在戰場上,一旦射擊開始後,指揮官就很難再有效控制他計程車兵,本來有指揮的射擊多半會變成單個自由射擊。各排剛開始射擊時,或許只有兩三個士兵沒有參加齊射而獨自射擊,但隨著槍聲的密集,震耳欲聾的轟鳴,隊形中出現了一片火海,混亂狀態也象傳染病似的迅速感染著處於緊張狀態的火銃手。
於是,各排與各列計程車兵們就會混雜在一起,裝好子彈後就會下意識地自行開火射擊,如果出現這種混亂局面,那就誰也無能為力,只有等待部隊自行進退了。
安南火銃兵進入這種狀態的時間比西方描述的還要快,裝彈,開火,一個個只是緊張地完成自己的工作。煙霧瀰漫,迎面吹過來,嗆得人喉嚨發癢,眼睛發痛,但對面的馬蹄聲不停,依舊在刺激著他們的神經。
明軍已經傷亡慘重了吧?鄭檜瞪大著眼睛,但硝煙隨風飄來,他已經看不到前方的交戰情況。但如此密集的火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