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八章 下臺階,謀劃(2 / 4)

小說:逆流伐清 作者:樣樣稀鬆

的批判和指責。相反,不光是滿清,連南明也曾給了他高度評價,還給他加官晉爵。

能招降便招降,不能招降便殲滅。大江以南的戰事到了關鍵時候,朱永興的耐心也到了盡頭。憑昆明、曲靖的靖朔軍,桂林的殄朔軍,湖南的徵朔軍,再加上黔省水西的內應,擊滅吳軍並不是很困難的事情。這個障礙一除,便有大部明軍能騰出手腳,加入江南戰團,勝負的天平便將加速傾斜。

明軍兵入湖南,吳三桂便隱約意識到要對貴州對手。現在聽得方光琛言明,坐實了他的猜測,立時後背發涼。他強作鎮靜,展信觀瞧。

“……將軍本朝之勳臣,烈皇帝之於將軍可謂甚厚。詎意國遭不造,將軍獨居關外,矢盡兵窮,心痛無聲,不得已歃血訂盟,許虜藩封,借夷兵十萬,身為前驅。斬將入關,欲親擒賊帥,斬首太廟,以謝先帝之靈。然狡虜逆天背盟,竊我先朝神器。變我中國冠裳,將軍可有悔,可有恨,可有反戈北逐,掃蕩腥氣之心?”

“茲彼夷君無道,奸邪高張;道義之儒。悉處下僚,斗筲之輩,鹹居顯職。君昏臣暗,吏酷官貪,水慘山悲。婦號子泣,以至彗星流隕,天怨於上;山崩土震,地怨於下。

本藩仰觀俯察,正當伐暴救民,順天應人之日也。爰以留守之職,率文武臣工,抗清除暴。興復華夏。幸上天之佑,賴列祖之靈,依萬民之志。響應四方,兵力雄壯,屢戰屢勝。此可謂大快臣民之心,共雪天人之憤。振我神武,剪彼氛,宏啟中興之略。

倘將軍能洞悉時宜。反正來歸,亦可謂不忘故主之血食。不負先帝之厚恩。若仍存僥倖,背順從逆。抗我王師。本藩即督大軍,親征蹈巢覆穴。忠孝天性,人孰無之!從逆從順,吉凶判然。將軍豈無謀之人,宜細審度,毋致血染刀頭。本藩幸甚,天下幸甚!”

信寫得文采斐然,既有威脅,又有利誘,其中還給吳三桂留了下臺階,便是史傳的吳三桂與多爾袞借兵訂約的事情。

朱永興不是史學家,但他卻看過《吳三桂大傳》。在吳三桂起兵反清時,曾寫過檄文,大談他當年委曲求全借兵復仇的壯舉,反覆申明當時跟多爾袞訂有立明太子的協議,譴責滿清違背諾言,陰謀奪取了全國政權。

對於這一重大問題,康熙在討吳的諭旨上卻不曾道及一字,乾脆而直接地加以迴避。從這個態度來看,吳三桂所說的未必是假。

只要能招降吳三桂,對於這種歷史細節,朱永興覺得已不重要。但這件事情如果有,便是個忌諱,對於降清的吳三桂來說是絕口不敢提的。在信中提及,一是給他個下臺階,二來也是一種心理的震懾。

吳三桂臉色數變,忽而鐵青,忽而和緩,忽而憤怒,忽而無奈……他的思緒早就飛出了書信,正反覆思慮,權衡著利弊得失。

朱永興在滇省確實數次親征,可謂是戰無不勝。此次不管是虛聲恫嚇,還是真要親臨戰陣,都讓吳三桂心驚不已。論兵力,他在貴州也拼拼湊湊了數萬之眾,但從戰力到裝備,都無法與明軍抗衡。再算一下,曲靖有近三萬明軍,桂林有一萬多,再加上湖南的,明軍是佔著壓倒優勢的。

若戰事一開,清廷斷不會給予有力的支援,他們巴不得吳三桂與明軍大戰一場,來個兩敗俱傷,他們正好趁機解決這兩個麻煩。

還有兒子吳應熊和孫子吳世霖,岷藩真的就言出必諾,不會加害嗎?若他興兵抵抗,難保岷藩不惱羞成怒,將兒孫的首級送來,給他這個年過半百的老人一個沉重的心理打擊。

再有便是軍心的顧慮。如按地域分,吳三桂屬下家口數萬人主要由三部分構成;一是遼東人,他們是跟隨吳三桂降清的原班人馬,經二十年的轉戰流徙,病死、戰死、傷殘,或間有逃亡,已損耗甚眾;二是黃河以北的人,如山西、陝西、河南、河北等省,當年多是吳三桂收編的農民軍餘部,這些人對清廷沒有什麼感情,忠誠鏈的源頭尚在他這裡;三是四川、雲貴等省的人,他們或是張獻忠的餘部,或是南明統治下的土著人,這些人是最不穩定的,勢勝時如狼似虎,勢弱時又會心生異念。

說完兵,再說將領。他們跟隨吳三桂多年,早把自己的命運同吳三桂的利益緊緊地聯絡在一起,所謂一榮皆榮,一損皆損。這批人,或與吳三桂有著血緣的關係,或非血緣但彼此卻有著特殊的利害關係,構成了以吳三桂為核心的政治軍事集團。

儘管將領們大多會聽從吳三桂的號令,但他們不願與明軍作戰的心理卻是吳三桂所知道的。共富貴還好,共覆滅,他張得開口嗎?所謂“安土重遷”,由滇省退至貴州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